天王故里是广东省境内景点,国家AAAA级景区,开放时间早上9点——晚上五点。
基本简介
洪秀全祖籍是广东省嘉应州石坑村,其太祖洪英纶在清朝年间举家迁徙至花县福源水(今花都区花山镇)后来再次迁居到“官禄布”创基立村。“官禄”是吉祥和人们向往的字语。他们在官禄布村,与“洪氏宗祠”同是坐北向南而隔一条巷位,并排建造了一列一连6间的“横屋”。三合土作墙基,坭砖、瓦本建筑作为居住。村前有广阔的门坪,门坪前面有一口与村面等长的池塘,面积约4600平方米。在村的东头,建有一座“门楼”,迎紫色东来。进入门楼后看到池塘的水面映现出西边远处的丫髻山的绚丽的倒影,此景观誉为“丫山丽影卧帝乡”后来在村的东南部建了一幢三间两廊的平房作为私塾之用,称为“书房阁”。
主要景点
洪氏宗祠
在宣统三年(1911),官禄布村洪氏族人将被清军烧毁的祠堂修复。祠堂为三间两进。其总面阔12.7米,总深20.5米,建筑占地面积264平方米,硬山顶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方阶砖铺地。
头门面阔12.7米,进深两间7米共十三架。明间设中门。石额阴刻“洪氏宗祠”四字。落款刻“宣统三年辛亥孟秋吉旦重修”。虾公梁有石狮和雕花异形斗栱。门面嵌花岗石墙脚。后堂面阔三间12.7米,进深三间8.5米共十五架。4根杉木金柱。后堂前带两廊,六架卷棚顶。
洪氏宗祠是天王故里景区的景点之一。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解放前,洪氏宗祠曾经作为乡村小学校址,名为“秀全小学”。
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在花山福源水的祖居地,在上个世纪建设成
福源水库后,已被库水淹没了。早年,福源水库的水曾全部干涸,地面显露。官禄布村的老人专程前往福源水祖居寻根,老人们在现场辨认了当年老屋的建筑基础和平面分布情况,依然可见轮廓。
在展览布局方面,靠近洪氏宗祠当头的第一间房舍(西部),是作为洪秀全夫妇早年的居住房间。他们在此房生下儿子
洪天贵,洪天贵后来为幼天王。房间的门额上悬挂横匾,刻上1961年由郭沫若题写的“洪秀全故居”五字和署名。室内摆设大床、桌椅和文房用品。
第二间房间,悬挂洪秀全
高祖父洪英纶,高祖母徐氏画像,还有洪秀全题写的赞词。赞词如下:
我太祖英纶公,妣徐氏,原居
嘉应州石坑,次由石坑迁居花县福源水,创业维艰,积功累仁总之不离忠厚传家者是。兹四大房子孙等追绘宝像,爰作诗以赞之,祖宗积累在功仁,忠厚传家启后人,怵惕凄怆重绘像螽斯麟趾咏振振。
我太祖妣徐氏,三从著范,四德流芳,洵所谓幽闲贞静者焉。兹四大房子孙等追本溯源,并同太祖英纶公重绘宝像,爰作诗以赞之;我妣微容却似生,三从四德著芳声;母仪堪为周家并,定卜孙支变世荣。
像赞的落款为:道光二十五年岁次乙巳季冬谷旦玄孙仁坤敬题。花都区文物普查部门,将《像赞》视为文物。在此特附录记述。
洪秀全亲手种植龙眼树
地坪上还有一口井旁边有一棵龙眼树。巷劲又枝繁叶茂。相传是洪秀全在12岁那年,亲手在外面移回来种的。龙眼树长大了。1850年开花结果,当年洪秀全酝酿起义。1856年龙眼树遭雷雨劈击。当年巧合“天京内讧”,四分五裂。村民当时对四分五裂的龙眼树树杆扶持培土,架上护栏支撑,砌上砖石围护。龙眼树焕发生机,年年开花结果,婆娑茂盛。在1961年,(有说是1959年九月)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谢觉哉参观洪秀全故居时即兴题写了一首诗:天王理想今日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看分明。
书房阁
池塘东面另有一座平房、是乡村中常见的三间两廊格式平房是村中的书房阁。
书房阁是洪秀全幼年入学读书的书馆。18岁时受聘为乡村私塾老师就在书房阁掌教。道光二十四年,又在书房阁边教书边传教,从事写作著述。先后撰写了《百正歌》《
原道觉世训》等多篇著作,宣传推动革命运动。
书房阁在咸丰四年也被清军烧毁。1959年,考古发掘,按当年的墙基墙脚,重新建成复原。它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三间两廊房舍。总面阔10.5米,总深11.9米,建筑占地132平方米。悬山顶。碌灰筒瓦,泥砖墙,三合土墙基墙脚。方阶砖铺地。进入正门中间用花岗石铺砌的天井,天井两侧为廊,九架,人字顶。右侧廊布置作塾师卧室,左侧廊作厨房。厅堂敞开三间相通,阔10.5米,深6.5米共十五架。4条青砖金柱。
书房阁的大厅,摆设作旧课堂款式,古旧的矮桌椅18套,静中仿有朗读书声廻响。书房阁前面门额上悬挂一牌匾,牌匾上刻1961年由郭沫若题写“书房阁”三字及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