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城号航空母舰
一艘二次大战期间由日本帝国海军建造与操作的航空母舰
天城号航空母舰是一艘二次大战期间由日本帝国海军建造与操作的航空母舰,是云龙级航空母舰的第二号舰。
简介
天城号航空母舰,摄于1944年刚完工时。
天城号航空母舰下水完工时机已经非常接近二战末尾,因当时日军严重缺乏舰载机与飞行员而从未实际投入战场。
一直停泊在吴港(日语:呉港)内的天城号在多次遭美军空袭后于1945年7月28日时在港内遭炸受损、进水后沉没。由于二次大战在天城号沉没后不久的9月2日时结束,天城号成为全日本海军最后一艘战损的航空母舰。
舰名
其舰名取自静岗县境内伊豆半岛的天城山。最高峰万三郎岳海拔达1,407米的天城山是日本知名的杉木产地,是当时日本海军军舰甲板最常用的铺面材料。日本曾有过一艘天城号战列巡洋舰,是赤城号的同型舰,但此舰在关东大地震被震毁,故日本海军再把此舰命名为“天城号”是想补偿原本失去了的天城号。
建造背景
本来预计在昭和17年(1942)执行的丸五造舰计划,在中途岛海战大败后有了极大的改变,成了改丸五计划。
丸五计划中本来只计划建造一艘云龙级航母,但是由于中途岛战役大败,使得日本海军中的巨舰大炮派真正的体认到航母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在改丸五计划中全力生产航空母舰,其中打算建造改大凤级大型航母五艘,和中型空母云龙级十五艘(5001号~5015号),而天城号就是计划中的5001号舰。
但是,实际上真正有开工的也不过是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五艘,其它不是未起工就是建造中止,而这五艘里面,也只有天城号跟葛城号有完工,其它在战争结束时都未完成。天城号使用的主机来自于改铃谷级(又称伊吹级)重巡洋舰预定采用的主机。与云龙号相较起来,天城号的工期就减短了两个月。
建造历史
天城号航空母舰的建造是在1942年10月1日时于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开工,1943年10月15日下水,1944年8月10日完工。
结局
战后所拍摄,倾覆的天城号
1945年2月后,日本航空母舰因为已缺乏飞行员而全部停止活动,停于军港之内,天城号和同型舰葛城号于3月19日在吴港被美军战机空袭而受轻伤,之后两舰停泊于吴港三子岛(日语:三ツ子岛(広岛県))(三ツ子岛)附近海域。为了避开美机空袭,两舰的飞行甲板上都加上植物、田地和小屋等各种伪装,假扮成小岛。之后,天城号又在7月24日与7月28日两度遭到美军空袭,伪装被美军飞行员识破的天城号在遭到三枚炸弹损伤后因船员紧急处理不当,船身进水过多而于吴港内翻覆座底,以战损收场。
浸泡在水中的舰身在摆放几年后,于1947年7月31日打捞出水,并解体报废。
技术数据
· 全长:227.4米
· 舰阔:22米
· 吃水:7.85米
· 基本排水量:20,450吨
· 满载排水量:22,400吨
· 动力:8部总马力152,000匹马力蒸汽锅炉
· 最快航速:34节
· 航程::8,000海里(18节航速)
· 装甲::水线带46毫米-150毫米
·甲板:25毫米-100毫米
· 武装:12门八九式127毫米口径防空高射炮+93门九六式25毫米高射机炮
· 乘员::约1,100人
· 舰载机:战斗机18架(预备2架)、攻击机25架(预备2架)、侦察机4架(预备2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30 08:54
目录
概述
简介
舰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