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位于中国
香港东区,属于
铜锣湾东部(或北角西部)。1985年5月31日,香港地铁
港岛线通车,并于维园东部设一车站,根据附近的铜锣湾
天后庙而命名为“
天后站”。从此之后,香港人普遍称车站一带为天后,但香港
地图上并没有“天后”这地名。
天后的具体范围,为兴发街以东,
清风街天桥以西之范围。兴发街以西称为铜锣湾区,清风街天桥以东则已属于炮台山区。
在天后区主要部份的邮寄地址是列为铜锣湾,考试区域也是
湾仔区(参见各地图及著名建筑物如
皇仁书院的法定地址),而
天后庙及天后庙道以上一带则列为
北角(参见各地图及著名建筑物如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的法定地址),皇仁书院为湾仔区学校,庇理罗士女子中学则为东区学校。因此天后一词只是人们的统称,很少会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也含前北角与铜锣湾地区。炮台山的称呼也是因地铁站而把它由北角的传统称呼分裂出来。
昔日的天后是铜锣湾的一部份,指铜锣湾海湾的东岸。位于天后的“铜锣湾街市”、“铜锣湾消防局”和“铜锣湾社区中心”以及已拆卸的“铜锣湾警署”就留下了过去的地理划分的痕迹。直到1985年地铁天后站的落成,才使该区被称为天后。而“铜锣湾消防局”和大坑的“
铜锣湾道”的英文名字为Tung Lo Wan Fire Station和Tung Lo Wan Road,不是用Causeway Bay。
香港地铁是根据该区附近的
天后古庙而命名天后站的。那座天后庙位于天后庙道,建于1747年。天后又称
妈祖,为
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普遍信仰的海神。相传那个时期,该区住了一个来自广东淡水
客家的戴氏家族,以捕鱼和割草为生。戴氏族人在岸边拾得一个红香炉,认为是天后的信物,便将其捞起立祠供奉。后来上香的渔民不断增多,所以于拾得香炉之处兴建一座天后庙,一直保存至今。因为这个红香炉,天后古时亦称为红香炉。
因为方便分区问题,区议会把此区列为东区,(东区选区分界图),这个区域其实包含了三个选区:天后选区 (C16)、维园选区 (C18)及部份的炮台山选区 (C17),但此区在市政局年代及早期区议会独存时代为湾仔区。
天后站(英文:Tin Hau Station)是港铁的一个铁路车站,位于香港东区天后
高士威道至英皇道地底。车站设有两个侧式月台,并装有
月台幕门。本站取名自邻近的铜锣湾天后庙。
1967年,地铁规划港岛线初稿中,天后站的位置在炮台山区油街一段英皇道,及七海
商业中心的地底,跟现时炮台山站位置相约。1980年,地铁对港岛线的规划作出更改,将原有的天后站一分为二,称为域多利及炮台两站。其中新增的域多利站位于
铜锣湾裁判署地底。两站其后再分别更名为天后站及炮台山站,并于1985年5月31日启用。
铜锣湾裁判署是一座富有
殖民地色彩的建筑。因应天后站的工程,此建筑需被拆毁。并在1986年1月重建为柏景台。
车站承建商为
日本熊谷组,售票大堂及月台隧道先后于1982年5月及9月开始动工。上层东行隧道以隧道盾挖掘建造;而下层西行隧道则使用了新
奥地利隧道建造法,也是首次使用这种建造技术的。两者均在加压环境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