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
齐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时,便国号“大齐”。由于国名“大齐”时间短,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
五代十国时期
南唐国主
徐知诰(
李昪)所铸造,李昪曾为
徐温养子,故名徐知诰,曾被徐温封作齐王,
杨吴天祚3年(公元937年)徐废吴睿帝自立,国号大齐,铸大齐通宝,现存世仅两枚。一枚的右上方缺一角,钱币界称之为“
缺角大齐”,另一枚的钱上钻有4个小孔,被称为“四眼大齐”。“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
戴熙所藏,当时就有人愿用高价收买,戴不忍割爱,
太平军攻进杭州,戴投水自尽,死
前将大齐通宝等物深埋地下。后人为了得到这枚稀世真品,争相购买
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四眼大齐”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
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虽然不缺角,但因为做
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家
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其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大齐通宝唯其罕见,
弥足珍贵。中国
古钱“
五十名珍”之一。李昪铸造的“大齐通宝”,钱文纤细清晰,工整有力。
宽缘。平背。色泽浅黄。直径约22.5毫米,厚约0.8毫米,重约3克。
大齐通宝钱的铸期与铸主问题,是
中国货币史上的悬案之一。大齐通宝钱最早见录于晚清戴熙的著作中,并被定为
黄巢建大齐政权时所铸。
秦宝瓒等持不同看法,认为:此钱是
十国时期吴国徐知诰受封为齐王时所铸。从而开始了两说之争。
建国前后,徐知诰所铸说为多数论者所接受。30年代,罗伯昭、岑子潜等为此说作再考,认为: “黄巢虽称齐帝”,但“实未
铸钱”。天祚三年,徐知诰“篡吴位,立国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平,大齐通宝必铸于此时期”,而且大齐通宝实物“酷似十国时物”,文字制作亦均与徐氏后来铸造的大唐通宝钱极相类似。
50-60年代,
彭信威亦持此说,并认为:十国时期正处中国
古代钱币名称由记重向年号过渡的过程中,大齐通宝“钱上铸国名也是一种尝试” ,“这时似乎有以国号为钱名的风气”。
80年代,两说继续相峙。
马定祥认为:黄巢建大齐政权时,已在唐咸通之后,“而唐自咸通(860—874年)后,不复铸钱,且黄巢铸钱史无明文。尤其大齐钱之风格,更不类乎正统唐钱”,故此钱当为十国时徐知诰所铸。千家驹、郭彦岗则认为: 大齐通宝钱当铸于公元880年,即黄巢
金统元年,为其“占长安建大齐王朝时所铸”。大齐通宝钱既不见于史载,又无任何出土记录,仅有的两枚实物亦已先后失踪,除“大齐”国号史有所记外,铸主、铸期等说,多系论者推断,难以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