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路
江苏省苏州市大马路
大马路是苏州城外一条主干道的旧称,修建于清末,是沿护城河西、南外侧的绕城马路,自钱万里桥经新民桥广济桥鸭蛋桥石路口折向南至胥门,再折至盘门,向东至青场地,途径阊门石路、胥门等繁华街区。
地理位置
大马路曾是苏州古城的一条主干道,南北走向;南接位于城南盘门京杭大运河边的青旸地,北通火车站。修建历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沪宁铁路通车后,修筑了由火车站经阊门胥门、盘门至青旸地的绕城大马路,其中自吊桥堍鲇鱼墩至姚家弄一段石子路系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出资修建。大马路原为弹石路面,1967年改为沥青路。
名称变更
原大马路钱万里桥至鸭蛋桥段,1966年改称延安北路,1980年改名广济路。
原大马路鸭蛋桥至阊胥路段,文革初期与原横马路鸭蛋桥至金门路段统一改称石路
原大马路金门路以南段,文革时改称延安南路,1980-1982年分段改名,其中,金门路至胥门外泰让桥段,1982年改名阊胥路;泰让桥至裕棠桥段,改名盘门路;裕棠桥至人民桥段,改名南门路。2003年盘门外道路改造,泰让桥至解放桥段改名盘胥路;解放桥至裕棠桥段仍称盘门路,并延伸至人民桥;人民桥以东至觅渡桥段称南门路。
历史典故
大马路北段有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阊门。阊门上有城楼,外城门有吊桥。明清时期,阊门是带有瓮城的水陆城门。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水城门在陆城门以北,跨下塘街河。门外有聚龙桥。吴中才子唐伯虎曾写有一首描写苏州阊门胜景的诗。诗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又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早在明代,阊门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地方。到了清代,熟悉苏州的曹雪芹又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形容阊门:“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清末民初,阊门大马路和石路贯通,又给阊门带来了经济繁荣的新契机;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更使大马路日益繁华。那时,车马去火车站,阊门大马路是必经之路。日本“北原东洋堂”印制的清末苏州阊门大马路风景明信片,展现了20世纪初阊门大马路及其两侧的街景:街左侧的一边是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右侧一边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店铺客栈等。右侧前方,是“苏台旅馆”,路对面有一排西洋式小楼;来往的马车、黄包车和行人等络绎不绝。
大马路南段有胥门。《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时重修。胥门陆门原有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的瓮城,已于民国时期拆去。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组成,第二道与第一、第三道垂直相交砌筑。城门下,塑有伍子胥像。胥门古城墙为市级文保单位。
璀璨的古城明珠古胥门,不仅有很多好听的老故事,而且是早期工商业发展时苏州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胥江更是苏州的繁华水道。清乾隆年间由徐扬绘制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细致地表现了明清时苏州胥门皇亭街、万年桥大街、枣市街人口密集和商业繁盛的情形。
1860年,苏州城外商业区全部被战火摧毁。但是战后的万年桥地区得到了比较快的恢复,出现了鸿生火柴厂等近代工业企业和一批会馆、公所,以及不少木行。
参考资料
阊胥路曾名大马路.苏州新闻网.2014-09-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7 14:14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