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continental plate 指对海洋地质、
海洋地貌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它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物质的对流,使板块在
洋中脊处分离、扩大,在
俯冲带和
地缝合线俯冲、消失。德国气象学家
魏格纳首先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后来被证实。
在“大陆漂移说”,“地幔对流说”,和“
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1968——1969年,法国的勒比雄(X.le Pichen),英国的麦肯齐(D.P.Mckenzin),美国的摩根(W.J.Morgan)又进一步把陆地和海底统一起来考虑,认为洋底和陆地都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提出一种全新的大陆构造学说——“
大陆板块学说”。
该理论给出了世界板块分布图,以挤压性(两侧板块相对运动)的海沟、引张性(两侧板块向背离去)的全球裂谷系、剪切性(两侧板块向背滑过)的转换断层3类构造带为界,接整个地球的岩石圈划分为6个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板块、非洲板块、美洲及南极板块。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完全为海洋地壳外,其余板块都由陆块和洋盆共同构成。
板块构造说认为,相对刚性的板块块体漂移在上地幔的塑性软流层上,因地幔流对流、海底扩张的驱动,各自作大规模的水平运动。板块在大洋中脊处分离和增生,在海沟处俯冲和消减,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分离、会合和平移(剪切)3种,起到相互拉张,挤压和摩擦的作用。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其周围边界是岩石圈较为活动的地带,地震、火山和断裂等活动比较活跃。板块之间常以大洋中脊、大陆裂谷、岛屿、海沟及转换断层等地壳构造活动带为其边界。
板块构造说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地球画像,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全球的地质运动规律。该学说提出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被一些学者称为“新全球构造学说”。新理论的崛起,得到了古地磁、海洋地貌、海底构造、海洋沉积、地震等领域一系列重大发现的验证,综合了固体地球科学个分支领域的研究成果,能较好地解释全球性的大地构造极其演化问题,有效的揭示矿产的分布规律,也能合理地阐明全球地热、地磁、地震和火山活动等规律,回答了一部分过去认为是疑难的科学之谜,因而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科学家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