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铁5号线(Dalian Metro Line 5),是中国
辽宁省大连市第六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中国东北地区首条跨海地铁线路,于2023年3月17日开通运营,标志色为红色。
建设历程
2017年3月30日,大连地铁5号线工程在梭鱼湾南站开工建设;6月6日,大连地铁集团与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签订《大连地铁5号线PPP项目特许经营协议》;9月25日,梭鱼湾南站梭梭区间明挖段咬合桩桩基施工全部完成;11月30日,梭鱼湾站基坑开挖。
2018年1月2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首台盾构机下井;3月16日,梭鱼湾南站首段底板浇筑完成;3月28日,“大连号“盾构始发仪式在大连地铁5号线“泉前”盾构井施工现场举行;4月27日,中华路站(今中华东路站)一期结构封顶;5月26日,桃源站开工建设;7月25日,梭鱼湾南站主体结构封顶,是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首座封顶的车站;10月2日,秀月街站开工建设;10月11日,大连地铁5号线后关村车辆段房建工程开工建设;10月16日,梭鱼湾站主体结构封顶;10月20日,山花街站(今甘北路站)主体结构封顶;11月7日,大连地铁5号线泉水东站至前盐站区间贯通,是全线首条贯通的区间。
2019年1月18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大直径泥水盾构“海宏号”始发;3月23日,甘井子站(今甘井子街站)一期主体结构封顶;3月28日,大连地铁5号线梭鱼湾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主体结构盾构井底板完工;4月22日,大连地铁5号线梭鱼湾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明挖段主体结构盾构井中板浇筑完成;4月23日,青泥洼桥站开工建设;5月23日,劳动公园站主体上层导洞贯通;7月12日,后关村站(今后关站)一期主体结构封顶;7月19日,前盐站(今龙华路站)、虎滩新区站主体结构封顶;7月24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中间盾构井开钻;7月25日,大连地铁5号线“大连七号”盾构机在青云街站始发;9月17日,泉水东站主体结构封顶;9月30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盾构井最后一根维护桩浇筑完成;10月5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盾构井开始基坑开挖施工,进入主体施工阶段;11月4日,秀月街站一期主体结构封顶;11月5日,青云街站主体结构封顶;11月29日,大连地铁5号线后关村车辆段房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12月21日,火车站站(今大连站)主体结构封顶。
2020年2月26日,大连地铁5号线甘井子站至山花街站区间右线盾构复工;3月18日,后盐站10千伏电力管线迁改完成;4月4日,大连地铁5号线山花街站至中华路站区间右线盾构接收;4月5日,大连地铁5号线山花街站至中华路站区间双洞贯通;4月15日,大连地铁5号线前盐站至后盐站区间左线盾构始发;5月6日,大连地铁5号线“海宏号”盾构机穿越海底溶洞群,进入板岩地层推进,标志着盾构施工下穿海域岩溶强烈发育地质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5月11日,桃源站主体结构封顶;5月30日,大连地铁5号线石葵路站、石葵路站至劳动公园站区间左线贯通;6月1日,大连地铁5号线梭鱼湾站至甘井子站区间右线盾构始发;6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秀月街站至桃源站区间左线盾构始发;8月4日,大连地铁5号线虎滩新区站至虎滩公园站区间右线盾构贯通;9月21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盾构井主体结构封顶;10月9日,后盐站一期主体结构封顶;11月4日,大连地铁5号线秀月街站至桃源站区间左线贯通;11月21日,大连地铁5号线秀月街站至桃源站区间右线贯通;12月16日,大连地铁5号线控制中心封顶。
2021年1月10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海域段大盾构“海宏号”接收成功;1月20日,大连地铁5号线甘井子站至山花街站区间双线贯通;5月20日,大连站附属风亭封顶;5月30日,大连地铁5号线首台自动电扶梯运抵桃源站,标志着大连地铁5号线进入大型设备批次进场安装阶段;7月19日,大连地铁5号线青云街站至石葵路站双线贯通,成为全线首个完成盾构区间全部贯通的标段;8月23日,大连地铁5号线控制中心工程主体完工;11月4日,大连地铁5号线后关村站至后盐站区间隧道双线贯通;11月10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海底隧道土建施工完成;11月19日,大连站到中间风井区间双线贯通,标志着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控制性工程—火梭区间 “超级穿海”工程全面收官;12月10日,大连地铁5号线首台轨道车完成吊装进场作业;12月24日,青泥洼桥站主体结构完工。
2022年1月19日,大连地铁5号线甘井子街站主体结构封顶;2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前盐站至后盐站区间右线盾构隧道贯通;2月25日,大连地铁5号线首列内燃机车及平板车进驻后关村车辆段;3月19日,梭鱼湾南站主体结构全部完成;3月29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最大车站—后关站主体结构封顶;4月12日,大连市人民政府官网公示大连地铁5号线青泥洼桥站、劳动公园站、石葵路站、青云街站、桃源站、秀月街站、虎滩公园站、虎滩新区站(附属设施)项目规划方案;4月21日,大连地铁5号线青泥洼桥站至火车站站区间右线贯通;4月28日,采用中国标准制造的首列B型地铁列车—大连地铁5号线电客车抵达车辆段;5月,大连地铁5号线综合联调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5月5日,石葵路站1号风井二衬结构顶板及A出入口上台阶工程完工;5月14日,大连地铁5号线后关村车辆段,停车场、运用库、办公楼等主体建筑建设完成,进行机电安装调试和场区绿化等工作;5月19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跨海隧道工程铺轨全部完成;5月30日,中华东路站主体结构封顶;6月10日,大连地铁5号线梭鱼湾主变电所通电;6月20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洞通”;7月25日,大连地铁5号线最长暗挖隧道区间(石葵路站至劳动公园站区间)双线主体结构完工;9月,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18座车站全部封顶;10月1日,大连地铁5号线完成后关站至后盐站区间接触网热滑试验;10月7日,大连地铁5号线虎滩新区站变电所受电成功,标志着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电通”;10月8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轨通”;10月27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接触网“热滑”试验完成;11月2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区间与轨道工程通过单位工程验收;11月16日,大连地铁5号线首批运营筹备人员进驻控制中心和车辆段开展工作;11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取得信号系统单车动车授权;11月23日,大连地铁5号线取得信号系统多车动车授权,通过档案专项验收;11月25日,大连地铁5号线取得信号系统试运行授权;11月26日,《大连地铁5号线试运行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11月28日,大连地铁5号线通过单位工程验收;12月1日,大连地铁5号线开始空载试运行。
2023年2月20日,大连地铁公布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18座车站站名,其中6座车站站名更改;3月1日至3月14日,大连地铁5号线开展为期半个月的初期运营前免费参观试乘体验活动;3月17日10时38分,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4月6日,劳动公园站开通运营。
线路站点
线路参数
车站列表
大连地铁5号线车站平均间距为1389米,最大站间距为3565米,位于大连站至梭鱼湾南站跨海段之间,最小站间距为758米,位于青云街站至桃源站之间。
据2023年4月大连地铁官网信息,大连地铁5号线共开通18座车站,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线路走向
大连地铁5号线线路南起中山区
虎滩新区滨海东路与虎滩路交叉口海洋广场,向西下穿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后向西北沿解放路敷设至劳动公园东侧,下穿劳动公园后转入友好街向北敷设,下穿
哈大铁路后至大连站北广场,跨过海湾后进入梭鱼湾地区,沿甘井子路向北至泉水、后盐,下穿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
哈大高速铁路、
黑河—大连公路后出地面,止于甘井子区后关站。
运营情况
运营时刻
据2023年4月大连地铁官网信息,大连地铁5号线各站点首末班车时间如下所示:
客运流量
2023年3月1日,大连地铁5号线试乘首日客流近3000人次。3月17日至3月23日,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试运营首周,全线17座车站(除劳动公园站)累计进站281935人次,日均进站40276人次。4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首月总客流量为117万人次,日均客流73275人次。
2024年春节期间,大连地铁5号线八天累计客运量为45.40万人次。3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运营一年以来,线路列车正点率99.95%,列车运行图兑现率99.99%,线路累计客运量2933.82万人次,日均客流约8.02万人次。
2025年3月17日,大连地铁5号线迎来开通运营两周年重要节点,两年来,地铁5号线安全运送乘客约6227万人次。
运营模式
截至2023年3月,大连地铁5号线早高峰最小行车间隔为4.5分钟,晚高峰最小行车间隔为7.5分钟,平峰行车间隔为10分钟。
设备设施
车辆设施
大连地铁5号线车辆由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生产,采用4动2拖六节编组B型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为80千米/小时,车辆“国产化”覆盖率不低于75%,达到同类型车辆国际领先水平。
大连地铁5号线电客车采用的B型不锈钢车体为中国国内首次采用系列化中国标准地铁统型轮廓,车体强比标准要求提高25%,提升了客车的安全性能。
大连地铁5号线列车车内灯具采用智能系统控制,具有自动调光功能会根据环境光线自动进行光度调节,发光柔和,灯具光线没有妨碍视觉的眩光或闪烁。
大连地铁5号线列车设置了智慧信息屏,屏幕在显示到站、下一站等基本信息基础上,增加了车站步梯、扶梯、卫生间、母婴室及出入口等信息,同时对各出入口周边主要建筑物信息,各公交站点位置、线路、车辆到站信息进行了标注,提升了市民换乘的便捷度和体验感。
运行系统
大连地铁5号线列车整车配有走行部在线监测系统、弓网在线监测系统,方便工作人员远程在线查看车辆整体信息,进一步提升了行车智能化。列车整车设备高度集成化、模块化,可实现模块更换,方便维保人员更换设备,缩短设备维修时间,提升维修效率。
大连地铁5号线设有一个车辆段:后关村车辆段、一个控制中心与大连地铁4号线共用、一处车辆综合基地、两个主变电所。
大连地铁5号线控制中心大楼紧邻梭鱼湾站,建筑面积53837平方米,建筑总高度95.4米,地上21层、地下3层,其中1至8层为设备房间,9至21层为地铁运营办公房间。控制中心负责大连地铁5号线的行车调度、电力调度等,是地铁行政管理及运营指挥一体化的智能化办公大楼,主要由设备用房、地铁运营生产管理用房及调度大厅等组成。
大连地铁5号线后关村车辆段建筑面积为9.530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运用库、检修库、洗车库、镟轮库、内燃调机及特种车库、工程车库、物资总库、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等建筑,是地铁车辆停放、检查、整备、运用和修理的管理中心所在地。
服务设施
截至2023年3月,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车站非付费区均设置了两至三间便民用房;站内设置连续式导向贴纸、导向投射灯及站台信息图,为乘客提供便捷快速的路线指引。
截至2024年3月,大连地铁5号线在青泥洼桥站、大连站、梭鱼湾站三座车站设置专用母婴室,并在其余15座车站设置兼用母婴室,提供尿布更换台、座椅及热水等服务;全线车站设置了AED心脏除颤仪和急救包,还为突发身体不适乘客免费提供紧急用药;全线各站洗手间设置小型储水式加热器,秋冬季节提供卫生间温水盥洗服务;站台设置直饮水机,提供免费饮用水;全线车站还配备轮椅坡板及配套服务,实现线网各站轮椅乘客联控服务。
截至2023年3月,大连地铁5号线车站智能设施信息如下所示:
2023年6月,大连地铁5号线在青泥洼桥站(5号线与2号线换乘通道内)、大连站(G出入口通道处)、后盐站(5号线换乘厅与3号线换乘厅连接处)等换乘车站,新增“会合点”,可快速解决乘客定位难的问题。
建设成果
技术创新
大连地铁5号线线路穿越海域全长2882米,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海水腐蚀性强,隧道缝隙渗漏水造成地铁汇流排腐蚀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建设者组建技术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研发了中国首台拥有汇流排腐蚀检测功能的地铁接触网检测装置,取得国家级软著及实用新型专利。
大连地铁5号线建设中大量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图纸完成后,在电脑上以3D形式将整个工程进行模拟,发现问题,有针对性解决。通过多元信息云采集和预警技术,建立暗挖车站、区间的动态施工多元信息化流程,确定多元监测信息传感器的布设方法,实现了信息自动化远程采集和监测风险实时预警。
大连地铁5号线运用“智慧地铁”技术,全线采用了牵引变电所设置再生能馈系统、中国国内首个取消站外冷源的多联式地铁站空调系统、车站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及智能节水系统等。
大连地铁5号线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应用了自行研发的接触网刚性支持装置预配平台,通过触屏输入规格参数,便可完成接触网刚性支持装置的稳定组装、精准切割;通信系统采用LTE综合承载的方式,优化区间漏缆、AP天线排布。
主要工程
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简称“火梭区间”)跨海大盾构隧道下穿梭鱼湾海域全长2882米,采用直径12.26米大直径泥水平衡式盾构机施工。
大连地铁5号线跨海段施工中面临着隧道穿越溶洞多;长距离硬岩掘进岩石强度高;隧道埋深大、水压高;大盾构下穿铁路、军港码头、航道等重要建筑物及军事设施等多项困难,被业内专家定性为“世界性难题”。隧道穿越溶洞多,需穿越1500米岩溶发育区,勘探共发现大小溶洞1000余个,钻孔平均见洞率59%,给建设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确保施工生产的进行,建设者们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运用盾构集群远程监控与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实时指导施工。针对溶洞地层掘进岩石强度高、刀具磨损严重、硬岩地层管片易上浮等展开技术攻关,经常性研究新工艺工法,总结前期掘进参数并持续优化。开发出具有分析功能的盾构换刀系统和BIM+GIS三维动态模拟管理平台,做到三维可视化施工管理。通过以上举措实现了成型隧道无漏水、管片无破损、错台,盾构机安全平稳穿越了溶洞群。
2021年11月19日,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中间风井区间实现双线贯通,标志着全线控制性工程—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超级穿海”工程收官。
科研成果
大连地铁5号线取得了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62项、QC成果20项、软件著作权10项,参与了15项标准的编制,取得了国际国内奖项共计30项。
文化特色
车站文化
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标准站装修设计以白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的边框、腰线做以点缀。车站秉承紧扣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提取海浪、帆船等设计元素,结合线路主题进行解构,组织和升华。顶部天花局部使用简单而富有地域特性的造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感和现代感,也象征着广阔海面上泛起的波浪,铺设繁华丝路,畅想美好未来。
截至2023年3月,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设有6座特色车站(含1座廉洁文化主题车站),具体信息如下所示:
大连地铁5号线青云街站被打造为“廉洁主题文化车站”,车站布展面积9400平方米,展品数量258件(包括实物展品85件,历史图片资料96件),廉洁主题宣传图片67件。通过充分利用站厅层、站台层和走廊通道的空间,打造出《清风海韵 廉润滨城》、《洁光印史 百年滨城》、《青山碧海四季廉》、《心宽似海人自洁》、《连心廉语》文化长廊五个板块。
2023年5月,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将大连地铁5号线梭鱼湾南站打造为“青年主题站”,并于五四青年节当天举行落成启幕仪式。车站围绕“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打造了城市地铁美术馆和“青春加油”候车区,突出青年喜欢、青年创意、青年参与,激励和引领青年以青春之名,赴城市之约。
2023年5月,大连地铁5号线在沿线各车站陆续上线了国风手绘地铁线路图。线路图的设计采用了水墨画和插画元素,将山水画的古朴、写意等特点与书法作品完美融合,并体现各站点地标性建筑,展现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面貌。古风地图表现出了大连地铁5号线沿途的历史人文地理,以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对比形成视觉冲击,达到“远观有画,近看有景”的效果。
截至2023年5月,大连地铁5号线在沿线各车站站厅陆续上线了书法站名,由
大连市书法家协会的书法家们题写。
列车文化
2024年3月17日,由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打造的“一路同行‘5’彩滨城”号主题专列在大连地铁5号线上线运营。主题专列将6节车厢分为“通达之道”“工业摇篮”“向海而胜”“炫彩商路”“都市园林”“海天佳境”六大主题;地面加入3D效果的“海底世界”,描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城市长卷,将大连城市的海滨特色展现淋漓尽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地下移动风景。
文化活动
2024年3月,为了庆祝大连地铁5号线开通运营一周年,中铁大连地铁五号线有限公司在大连地铁5号线大连站举行“一路同行·5彩滨城”主题摄影展。
2024年3月16日,大连地铁5号线青泥洼桥站、大连站、虎滩公园站开展了留言打卡和地铁知识答题互动活动。
2024年3月16日和17日,大连地铁5号线全线在青泥洼桥站、大连站发放“5彩滨城”开通初期运营一周年限定集章册,且全线18座车站均可盖章。
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12日,大连地铁5号线海底隧道盾构BIM应用荣获2018年“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银奖。
2021年12月2日,
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公布2021年度“ITA隧道奖”获奖名单,大连地铁5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火梭区间)海域岩溶地层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获得“年度工程奖”。
2023年9月,大连地铁5号线工程控制中心项目获评“2023年大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奖。
建设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调整(2015-2023年)》,大连地铁5号线规划在后关站与
大连地铁1号线平行换乘,通过对配线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与大连地铁1号线贯通运营,连接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
价值意义
大连地铁5号线建成后,将极大推动青泥洼、梭鱼湾两大城市功能核心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加速推进大连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连市人民政府 评)
大连地铁5号线作为贯通核心区南北的骨干线,通过1号线北延伸线联系填海新建的大连新机场,线路贯通城市核心区南北。沿线串联青泥洼、梭鱼湾两大城市中心,服务大连火车站、新机场两座对外交通枢纽,照顾虎滩新区、甘井子片区、泉水等高强度居住片区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联系老虎滩风景区、劳动公园两座闻名全国的旅游风景区,有效服务旅游客流。(大连市交通运输局 评)
大连地铁5号线是大连市首条采用PPP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是中心城区“四纵两横”轨道交通线网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连市轨道交通第二轮建设规划的首条建设线路,更是缓解大连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出行条件的重要线路。(大连天健网 评)
大连地铁5号线建成后,将形成一条南北向的城市快速通道,使梭鱼湾至火车站之间从耗时30多分钟缩短至不足3分钟,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构建“一湾两岸”的滨海城市新格局。(《科技日报》 评)
大连地铁5号线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海湾两岸中心发展和城市北拓进程,加强大连火车站、大连新机场之间的快速互联,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的有机衔接,对服务大连城市空间格局、强化南北两翼及主城快速连接、促进沿线城市更新改造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日报》 评)
大连地铁5号线是大连市串联青泥洼、梭鱼湾两大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是联系大连火车站、大连新机场的对外交通枢纽,打破了海湾对当地的阻隔,改变了单一的出行模式,解决了当地居民的通勤出行需求,构建了“一湾两岸”的城市新格局。它的全线贯通,进一步为大连市南北向提供一条大容量、高速度的交通走廊,能有效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工人日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