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细菌性叶斑病
植物病害
大豆细菌叶斑病是北方地区大豆生产中的一个常见病。病原菌是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低温多雨的季节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害分类
大豆细菌性叶部病害主要有两种
1:大豆细菌性叶斑病 (英文名:bacterial blight),病原菌拉丁学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Coerper) Young, Dye&Wilkie
2:细菌性角斑病腐 (英文名:bacterial pustule), 病原菌拉丁学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ascoli (Smith) Dye
为害作物:大豆
分布区域:大豆细菌性叶斑病(bacterial blight) 喜低温,主要分布在北方大豆产区; 细菌性角斑病腐 (bacterial pustule) 喜高温,主要分布在南方大豆产区。
为害症状
大豆细菌性叶部病害有两种。用肉眼不易识别。两种是:(1)细菌性斑点病, (2)细菌性斑疹病。 细菌性斑点病最初在叶片上形成水渍状斑点,以后变成褐色或黑色多角形斑,边缘有黄绿色晕圈。病组织易枯死脱落,病叶呈破碎状。茎及叶柄受病产生黑褐色条斑。荚受病产生红褐色小点,后成为不规则形小斑,多集中于豆荚合缝处。病菌在种子上形成褐色斑点,上有一层菌脓。
细菌性斑疹病症状与斑点病相似,主要区别在:斑疹病斑点小而密,初期不呈水渍状,边缘的晕圈不明显,斑的中央有凸起的小疹,严重时叶上许多病斑相互汇合后大片组织枯死。
形态特征
细菌性斑点病病原细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glycinea (Coerper) Young, Dye&Wilkie]菌体短杆状,极生1~ 4根鞭毛。喜低温。
细菌性斑疹病病原为野黄色单胞杆菌大豆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phascoli (Smith) Dye]。菌体短,极生单鞭毛。喜高温。
发病特点
两种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表层的病残体中越冬。病组织腐烂后病菌很快死亡。带菌种子生长出来的幼苗子叶上发病,病部的细菌借风雨传播,从寄主气孔侵入,在薄壁细胞内大量繁殖,扩大为害。
细菌在风雨天由雨水飞浅传播。暴风雨对病害蔓延十分有利。夏季多雨低温时,斑点病发展很快,气候干旱高温时,病害停止发展。斑疹病则相反,高温下发展,最适温度为30℃。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子。
(2)与禾本科作物及棉、麻、薯类等作物轮作,收获后及时深翻,促使病残体加速腐烂。
(3)种子处理用l克兽用链霉素加水5-10公斤浸种30-60分钟,也可用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100公斤种子用0.3公斤药。
参考资料
大豆细菌性叶斑病.中国植保资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3 22:16
目录
概述
病害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