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竹唢呐是产生并流传于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境内的传统民间音乐,它包括乐器的制作工艺和乐器的
演奏技艺。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产竹,素有“川东绿竹之乡”之美誉。作为川东大竹县独有的竹唢呐,以其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百年前,唢呐传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制作了唢呐。经过发展,竹唢呐制作工艺日臻精熟。竹唢呐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构成。哨由大竹县当地燕麦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县特产的罗汉竹制作,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可活动和装卸;如今的大竹竹唢呐为6孔,五音阶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种多样、音韵传神,堪称传统民俗瑰宝。
演奏技巧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音乐,明朝以前,大竹人的娱乐除唱山歌外,基本上没有别的活动形式。恰在这时,唢呐乐器传入
巴蜀之地,大竹人便因好奇而跃跃欲试,可由于一般唢呐比较昂贵,聪明的大竹人便凭借多竹的优势就地取材,仿照木制唢呐形状,用竹子制作。最初,人们在给竹管确定孔距时,完全凭着感觉,有的甚至以自己五根手指关节的长短在竹管上比划而定。所以,竹唢呐产生之初,发音是不准确的。后来,经过人们漫长的制作和吹奏实践摸索,也就能够准确地定位孔与孔之间的距离;同时,吹奏技巧也渐渐达到娴熟的程度。
“大竹竹唢呐”由哨(当地民间艺人将之称为“叫口”)、
天心、杆子和喇叭四部分构成。不同之处在于:竹唢呐的叫口不是由芦苇管,而是由大竹当地燕麦杆做成;杆子采用大竹特产的节短、美观、摁孔方便的罗汉竹制作;作为唢呐扩音器部分的喇叭则由当地产的黄竹篾丝编织成形后,还得再刮灰涂上土漆,套于杆下端,同样可活动和装卸。
“大竹竹唢呐”系四川达州大竹民间艺人,利用当地特有的罗汉竹纯手工制作的乐器,起源于宋代时候的大竹县,它不仅制作上与其它唢呐不同,而且音色也独具特色。其型号种类繁多,短者不盈尺,有吹奏高手,可进行一人同时口吹四支、鼻吹两支、口鼻同吹四支的特技表演;长者则达四米外,吹奏时需几人肩扛起竹唢呐杆。
“大竹竹唢呐”曲目丰富,风格多样,现已搜集整理的已有200余种,古今传统皆有之。这些曲目或欢腾激越(如《
满堂红》、《将军令》等),或缠绵婉转(如《小放牛》、《吊堂引子》等),或磅礴雄浑(如《大开门》、《翻天印》等,也有风趣幽默的《打耗子》、《小开门》、《带堂引子》等)。“大竹竹唢呐”可齐奏、独奏、重奏、轮奏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如此众多曲牌中,如两支唢呐一前一后的问答句式演奏,一支演奏旋律、一支演奏长音,以及众人排列成的大型演奏形式等,其音韵高亢激扬,表现出缤纷多姿的民风民俗。
制作流程
数百年前,当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传入竹乡,精明而质朴的大竹人凭借当地竹多、竹质优良的优势,仿照木唢呐形状,再潜心研制,用本地竹子制作成与众不同的一种唢呐。
竹唢呐选材为“罗汉竹”,因该竹竹壁厚实,竹节短而口型差异不大,加之能抵抗湿热温度,不易开裂且音质有共鸣之效果,所以也就成了竹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唢呐杆子”。唢呐杆子又分为“头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三膛杆子”是竹唢呐的基础部分,也是重要环节。众所周知,在杆子前端有一个扩音的喇叭,是唢呐的另一核心组成部分,区别于现代木唢呐再配上金属喇叭,竹唢呐的喇叭则是采用当地产的黄竹,剖竹剥成细蔑丝,编织成喇叭状,在上面敷上一层灰,干后再上一种油漆,才算成型,当地人取名为“蔑篓篓”。
竹唢呐的两大主件制成后,便是选择用什么材料制作“唢片”了,也称作“叫口”。当地人选择的是一种燕麦,俗称“麦草”,这种当地麦草的厚薄、老嫩、大小易选择,易制作,因而成为不用芦苇制作的重要理由。而今,大竹竹唢呐为6孔(均在上面),五声音阶定音,又为6孔唢呐,叫作老杆子。独异于七声音阶定音(正面7孔,后面1孔)的现代木唢呐。竹唢呐在演奏时,可独奏、齐奏、合奏、重奏、轮奏,表现形式多样,最为常见的是由两枝唢呐主奏,然后由3-5人敲响锣鼓进行伴奏的组合形式。
独具特色
在吹奏上,“大竹竹唢呐”独具特色:齐奏、独奏、重奏、轮奏,表现形式多样,祖宗秘传的隐性换气法、娴熟多变的指法,加之气息、嘴劲的控制,使演奏生动传神。更奇特的是,还有竹唢呐吹奏高手,一人可表演同时口吹四支唢呐、鼻吹两支唢呐,口鼻同时吹四支唢呐的特技,有如高难度的民间杂技一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因竹唢呐是以天然形状的'
罗汉竹'进行精心制作,既不可规范也无法精确杆子的长度、厚度等原因,对于这些主要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杆子的精细、内径、厚薄等都存在差异,由此也会直接影响并导致音色、音质、音韵等。还有就是用'麦草'制成的'叫口',无疑加大了吹奏者的难度,必须在唇、舌、气的细小技法上进行苦练,实非一日之功而修成……
竹唢呐的音色之美,表现在连音的缠绕、吐音的欢快、舌尖的巧用等,散发出萧音、滑音、颤音、叠音、垫音、人声、鸟鸣等。竹唢呐的音韵极为传神,精湛的演技别具风格,堪称民俗瑰宝。
竹乡演奏竹唢呐的艺人,必须是祖传技艺,方得其演艺,在表演中,有同时用口吹奏两支、三支唢呐的,有用鼻子吹奏两支的,还有用鼻子与嘴一起演奏的,更有大胆者,不仅能用口吹奏四支,同时还能用鼻子吹奏两支唢呐的。欢快流畅之举,古朴典雅之技,让人拍手叫绝。
获得荣誉
竹唢呐仅川东大竹独有,其制作和演奏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每逢婚丧嫁娶及节庆日,当地百姓皆以吹奏竹唢呐表现
喜怒哀乐,其民俗价值鲜明而丰厚。
1989年以来,“大竹竹唢呐”作为四川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竹竹唢呐”表演,先后参加了鄂豫川陕八地市经济协作会开幕式,四川省首届服装节,四川省政府春节团拜暨电视文艺晚会,第三届四川省旅游发展大会暨国际旅游节,连续两次参加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的展示及表演,不受到国家及省市领导、专家和国内外观众的交口称赞,同时也捧回多种大奖。
文化传承
延续传统风格,注入时代内涵,竹唢呐以创新技艺奏出了崭新时代的优美旋律,先后走出竹乡和巴渠大地,走进国家级大赛中并获奖,同时也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于2004年录制“大竹竹唢呐”并在“
乡土”栏目中播出后,因受到观众喜爱,又在2007年,再先后两次到大竹录制播出。竹唢呐正以烂漫的花开之势,鲜艳在巴蜀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