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研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
大研古城是丽江古城的主体部分,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雪山下一块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以其建筑布局科学著称于世,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之瑰宝,被誉为“东方威尼斯”。
古城简介
大研古城坐落在丽江坝中央,又称大研镇,海拔2410米。古城内居住着4200余户人家的瓦屋栉比鳞次,气派壮观。
大研古城建筑融汉、纳西、白、藏民族建筑精华于一体。民居建筑结构多以土木、砖木结构为基础,常见的形式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在古城,能看见玉水环绕、井泉交错,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泉水形成玉河水后南流而下,汇入城中穿街绕巷。于是,家家门前流水,户户跨水筑楼,主街傍河,小巷临水,以水为核心的古城因水的活用而呈现特有的水巷空间布局。在城中蛛网分布的水系之上,共有354座石桥和木板桥,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心中只是哼着一首名叫纳西净地的歌曲,呤唱着心中的净地。
古城历史
根据《丽江市志》记载:“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盛于明清,距今近800年历史。因古城形似一块碧玉大砚而得名‘大研’。”大研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周边围绕着诸多的古代建筑,其中包含了“黑龙潭古建筑群”。当时的木氏土司为吉利之兆,未筑城墙,木府建筑富丽堂皇,徐霞客不禁感叹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清雍正元年(1723年),丽江改土归流后,设置流官政府,古城建立新的流官知府衙署,筑城墙四里。后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城内又增建丽江县衙署,形成以衙署为中心,联结四方街的布局。得益于当地居民世世代代的维护,大研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
景点介绍
四方街为古城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开头而建。这里是历代集市中心,每日万头躜动,热闹非常。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从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产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入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扬”的独特风貌。来到这里, 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
丽江古城还以不筑城墙而驰名。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的统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墙、木字加上框便成了“困”字、因而古城没有城墙。古城房舍均为土木瓦顶结构,院内遍植花木,古色古香,纳西人的造诣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古城人家颇好客,谁进哪一院都会受到主妇们的殷勤接待,备感温馨。晚间,古城内还举行东巴洞经音乐演奏会。
参考资料
丽江古城.国家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20 07:42
目录
概述
古城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