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古建筑群,位于
云南省丽江市
丽江古城北1公里处的黑龙潭公园内。黑龙潭古建筑群主体建筑玉泉龙神祠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曾两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得黑龙潭成为中国名泉之一。
历史沿革
黑龙潭古建筑群主体建筑玉泉龙神祠建于清
乾隆二年(1737年),曾两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得黑龙潭成为中国名泉之一。
古戏台、得月楼均建于清
光绪二年(1876年),得月楼是玉泉公园建筑群之中心,重建于1963年。
锁翠桥始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
五凤楼原建于芝山
福国寺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979年迁建于
黑龙潭公园。
解脱林门楼原为明朝皇帝御赐福国寺的山门,始建于明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后迁建于今址。
建筑格局
黑龙潭古建筑群主要由文明坊、锁翠桥、得月楼、龙神祠、光碧楼、一文亭、五凤楼、解脱林、戏台等九个单体组成。是丽江明清时期的“建筑博物馆”。沿水体随山势错落排列多座古建筑,分别为龙神祠、锁翠桥、一文亭、解脱林门楼、五孔桥、得月楼、古戏台、五凤楼。黑龙潭古建筑群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西麓,由玉泉涌水成滞,潭畔有龙神祠、得月楼、五凤楼、光碧楼、玉皇阁。解脱林门楼等古建筑群,多为明清两朝古迹。跨潭而筑的锁翠桥为五孔石拱桥,碧水青山,玉带横卧,山光水影,宛如仙境,是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
主要建筑
文明坊是黑龙潭景区大门,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原为文庙门坊,坊前两侧施作八字影壁,前置四尊明代雕刻石狮。石狮造型生动,工艺精湛,原忠义坊口遗物,后迁立于此。坊悬“黑龙潭”三字,为
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长李群杰题写。
黑龙潭古建筑群主体建筑玉泉龙神祠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式”大院,由门楼、大殿、左右厢房构成。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前有月台,前端和左右设置垂带踏跺,四周游栏相互贯通。门楼上书“天光云影”4个大字,为行书,苍劲有力,颇有意味。
龙神祠前的古戏台,单檐悬山顶,平面呈品字结构,是丽江最早的戏台之一。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
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纳西古乐经过了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被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
锁翠桥以6块厚石板作为桥面,中孔跨度2.6米,左右两孔各为2米,总长12米。九眼桥孔,桥畔设有观景平台,用汉白玉雕栏围合,此处为玉龙雪山倒影的最佳观赏点。桥面南北均有美女式坐凳,八字形桥墩上镶砌有浮雕狮子、麒麟等精美的动物图案,桥廊上有“漾青”“锁翠”匾额,为当时知府许其翔题写,寓意将黑龙潭内的秀美风光永远锁住。两廊是知府许其翔所题,匾题“漾青”、“锁翠”,桥上古联道:“惊涛撼树飞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
一文亭原为知府衙署内建筑,后迁建于今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名“香炉亭”。据说一僧人化缘每家居民只化一文铜钱,积少成多建此亭,故名一文亭。
得月楼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得月楼是玉泉公园建筑群之中心。得月楼建于湖心,为三重檐攒尖顶阁楼式建筑,四面临水,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八角形基座,高20米,面阔、进深均为3间。该楼曾毁于火,1963年重建,落成时郭沫若写了“得月楼”3字和对联两副。
五凤楼原建于芝山福国寺内,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依山傍水,飞檐高挑,像5只彩凤轻轻地栖落在这里。五凤楼为三层木结构建筑,楼高20米,楼基正方,32柱,飞檐8角,三层共24角,楼平面呈“亚”字形,三叠式八角飞檐楼阁,共有20个啄天飞檐,像五只彩凤栖落于此,故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燹。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原建在丽江城西北10公里的芝山上,后为了游览方便,于1979年迁移至今址。
光碧楼是后期迁建于今址的明代建筑,原在丽江知府衙署内,明代建筑。通面阔五间14.5米,通进深四间7.8米,脊高7.97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
解脱林门楼原为明朝皇帝御赐福国寺的山门,是一个二层板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后迁建于今址。
历史文化
五凤楼原本在丽江县城西北的芝山福国寺里面,原是福国寺大殿,名江云阁,福国寺始建于明代,最早是土司木增的别墅和家庙。崇祯年间,徐霞客旅游到鸡足山,丽江土司木增便邀请他做客,徐霞客应约而来,共游丽江十五天,在五凤楼旁住了八天,木增精通汉文化,感到与徐霞客相见恨晚,每天秉烛夜谈至困。
保护措施
1996年,黑龙潭古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12月,黑龙潭古建筑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5月25日,黑龙潭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黑龙潭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丽江市丽江古城北1公里处的黑龙潭公园内。
乘坐丽江公交4路可前往黑龙潭古建筑群,到黑龙潭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