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屋
兴宁市十大古民居
大王屋,俗称王屋围,又称永思堂,位于广东省兴宁市福兴街道黄畿村,由王氏十六世祖大元、大举兄弟主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时10多年而建成,主体建筑面阔104.8米,进深73.4米,占地面积10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543平方米。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王氏祖先从兴宁坭陂汤湖迁至黄畿村。大王屋十五世祖开当铺和染房,赚钱后由王氏十六世祖大元、大举兄弟合力主建,历时10多年而建成。起初,大王屋十六世祖王潜夫是本地有名的地理先生,人称“明师”,先后在土围里赖屋以及罗炳岭等处,选择风水宝地拟建大屋。无奈受到人家阻挠,便选择在这略嫌偏低的地方,但此处属“船形”地貌,附近黄塘丘大片水域,水面行舟顺风顺水,乃理想之地。建成后,大王屋太祖三个儿子中的元公、举公搬进新屋居住。大王屋原为三堂四横二围龙,后来随人口的增加,不断向外围扩建,规模最大时形成三堂八横六围龙。
建筑格局
大王屋是三堂九横三围的典型传统客家围龙屋,呈西南—东北向,有8个厅堂,住房300多间,17间杂间和浴室,均为单间通廊房,8条巷道相通。大王屋采用穿斗式与抬梁式建筑工艺,主体建筑为灰瓦硬山顶,土木构筑,三合土夯墙;屋内功能齐全,屋内每层花梯连通。上中下厅有8根木柱,4根石柱,中厅梁架有木雕饰件,屋外有安全护墙,护墙内左右建有文、武学校和私塾各一间;屋前有1000多平方米的禾坪,3350多平方米的鱼塘。禾坪两侧建有斗门。墙基以三合土夯墙,上部为青砖,木、瓦构筑,硬山顶。
大王屋原三堂、四横、二围屋全部为青砖建筑,青砖铺地,且青砖较大,有明代青砖的风格,惟花头脑用卵石铺地。据说建房子时自己筑窑烧砖,故砖大而规整,全屋砖木结构,这在客家围中也是罕见的。后加的横屋则用三合土夯筑和泥砖砌墙。
文物遗存
大王屋正门门额书“永思堂”,上堂匾书“永思堂”。大王屋屋前有禾坪和月池,禾坪两侧各建一间私塾,现存右侧私塾。
历史文化
永思堂,意在让后裔们永远牢记先祖功德。
最初,大王屋所在地小地名原叫“王畿塘大王屋”。但是,古时黄畿村有十多个姓氏,其他姓氏认为以“王屋”为中心取地名,忽视了其他各姓,因而纷纷反对。大王屋先祖乃厚道之人,为了不犯众恶和谐共处,想到客家人“王黄”不分,只好“王畿”变“黄畿”了,这就是黄畿塘大王屋的由来。
堂号:永思堂。堂联:三槐世德;两晋家声。
清康熙年间,大王屋后裔王宪忠高中进士。
所谓围龙屋,“龙”指的是屋后山峦的走势,“围”指的是半圆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选择以山脉来势雄健,山麓结基平坦、宽敞,周围绿水回环的地方,此被视为“风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体呈半圆形,前低后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圆池塘与半圆围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圆”;而在这中间,一般建有方形堂横屋,为“地方”,二者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保护措施
2009年8月,大王屋被兴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保护单位。
2017年,兴宁市政府对入选“兴宁市十大古民居”建筑的大王屋等10座客家古民居授匾予以保护。
旅游信息
大王屋,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福兴街道办黄畿村。
交通
从兴宁站出发,路程约1.6公里,驾车约需5分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2 02: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