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鲢
硬骨鱼纲动物
大海鲢,是大海鲢科大海鲢属一种海洋鱼类。体延长而侧扁,背缘较平直,腹缘微凸,尾柄宽短,尾柄长略小于尾柄高。体长为体高3.4-4.1倍,为头长3.6-4倍。头大。头长与体高略相等,为眼径3.1-3.3倍。眼径较吻长。口稍上位;下颌较突出,上颌向后延长,接近眼后缘。具喉板。体被大而薄的圆鳞,腹部无棱鳞;侧线直走,侧线鳞数36-40。背鳍在体被中央,最后一鳍条延长为丝状;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下方;臀鳍前半部鳍条较后半部鳍条为长。体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吻端青灰色,各鳍淡黄色。背鳍与尾鳍边缘暗。幼鱼期经柳叶状变态。
动物学史
大海鲢(Megalops cyprinoides)是1782年法国博物学家布鲁桑尼特(Pierre Marie Auguste Broussonet,1761-1807),在《鱼类学——鱼类图文查考》(Ichthyologia , sistens piscium descriptiones et icones)里,根据采自瓦努阿图(Vanuatu)的新赫布里底(New Hebrides)的标本,以“鲤形鲱(Clupea cyprinoides)”之学名发表的,为首次描述。
大海鲢学名的由源,属名Megalops源于意思是“大的”希腊语“megas”之拉丁语“meg”,与“海鲢属(Elops)”,而种名是希腊语“kyprinos”的拉丁语“cyprin”,与希腊语“-o+eidos”缩写的拉丁语词尾“-oid”并合而成,各是“鲤”及“形似”的意思。
中国“大海鲢”的最早文献,见于1846年苏格兰海军外科医生及博物学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学促进协会报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中《中国与日本海的鱼类学报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一文所记“毛翅海鲢(Megalops setipinnis)”与“曲丝海鲢(Megalopscurtifilis)”均为该种同物异名。在香港,2001年香港大学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学系(Department of Ecology & Biodiversity)刊物《豪猪!》(Porcupine!)第22期,以及2003年,渔农自然护理署韦敬辉(Keith DP Wilson)所著《香港人工鱼礁与岩礁鱼类》(Artificial Reefs and Reef Fish in Hong Kong)中,有作为海水鱼类的记载。著者早在1980年代末,根据渔民描述,于本地各沿岸海域较淡内湾已有多次记录。
大海鲢的先定同物异名为Clupea cyprinoides、Elops cyprinoides、Megalops cyprinoides,次定同物异名有Brisbania staigeri、Clupea thrissoides、Cyprinodon cundinga、Elops cundinga、Megalopscundinga、Megalopscurtifilis、Megalopsfilamentosus、Megalopsindicus、Megalopsmacrophthalmus、Megalopsmacropterus、Megalopsoligolepis、Megalopssetipinnis。
形态特征
背鳍17;臀鳍26;胸鳍15;腹鳍10。侧线鳞39-42 。鳃耙14+27。
体长为体高的3.43-3.94倍,为头长的3.40-3.77倍。头长为吻长的3.94-4.44倍,为眼径的3.46-4.92倍,为眼间隔的4.42-5.22倍。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浅弧形。头的腹面有喉板。吻略钝。眼颇大,大于吻长,侧上位。脂眼睑窄。眼间隔平,其长略短于眼径。鼻孔2个,裂缝状,相互靠近。口上翘,斜裂。口裂达于眼的前缘,下颌向前突出,上颌骨伸到眼后缘下方或稍后。两颌、犁骨、腭骨、翼骨和舌上均有绒毛状齿。舌圆形,游离。鳃孔大。无假鳃。鳃耙较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体被大圆鳞,排列整齐,不易脱落。鳞片的前缘呈波状,前缘有10-16条辐射线。头部和鳃盖皆无鳞。臀鳍基部及尾鳍有小圆鳞。胸、腹鳍基部有腋鳞。侧线平直,前端稍弯曲,侧线鳞上有辐射管。
背鳍始于吻端与尾鳍基的中间。最后鳍条延长为丝状,向后可伸达臀鳍基后上方。臀鳍位于背鳍后下方,臀鳍基较背鳍基为长。胸鳍位低,在鳃盖后下方。腹鳍小,始于背鳍稍前方,介于胸鳍和臀鳍始点的中间。尾鳍长而大,深叉形。
体背部深绿色。侧线以下至腹部为银白色。吻端灰绿色。各鳍淡黄色。背鳍和尾鳍边缘以及胸鳍的末端均散有小黑点。
近种区别
生活习性
大海鲢为暖水性近海中上层鱼类。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可利用泳鳔来当作辅助呼吸器官,有时进入河口淡水中,各河川之下游及河口常可发现。对环境适应力强,以小虾、小鱼为食。性凶猛。幼鱼期经柳叶状变态。
成鱼在海洋中繁殖,而幼鱼在变形时会迁徙至近海岸的水域中。新生的大海鲢成鱼在环礁湖和红树沼泽区域栖息和生长,这类湿地通常氧气含量低但大海鲢能呼吸大气氧气。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至印度洋,西起非洲东南岸,东至美拉尼西亚,南起澳大利亚,北至日本琉球海域。在中国分布于北起福建福州,南至海南陵水,东至台湾近海。
国家地区
分布于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珊瑚海岛地区、西澳大利亚州、北领地、昆士兰州)、巴林、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海南、广东、福建、台湾、香港)、库克群岛、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斯瓦蒂尼、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社会岛)、关岛、印度(西孟加拉邦、安得拉邦、果阿邦、卡纳塔克邦、喀拉拉邦、奥里萨邦、泰米尔纳德邦、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巴布亚)、伊朗、以色列、日本、约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砂拉越、沙巴)、毛里求斯(毛里求斯主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莫桑比克、缅甸(缅甸大陆)、瑙鲁、新喀里多尼亚、纽埃、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留尼汪岛、萨摩亚、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汤加、图瓦卢、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也门、津巴布韦。
繁殖方式
繁殖期于秋冬及春夏,一年两次,约20厘米达成熟,稚鱼及约20至30厘米的个体穿越河口咸淡水进入沿岸相接之淡水域。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主要价值
大海鲢肉味鲜美。为美国、印度、斯里兰卡及中国海南咸淡水重要养殖鱼类之一,饲养条件为pH8.2 、DH20、水温28℃左右。
参考资料
大海鲢.台湾鱼类资料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15:43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