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春秋·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西晋·
陈寿《
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剑法很好,他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有些人却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窍不通。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感到无比
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就把他招为谋士。袁绍被曹操所灭后,曹操久闻崔琰才干,劝崔琰归顺自己。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今临漳邺镇)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
有一次,曹操和崔琰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
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不立幼,您立
曹植,
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
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但尽管是亲属,崔琰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他凭自己的经历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才当上了大官。
对于那些努力向成功迈进的人来说,因经历与机遇的不同,成功的时间往往也不同。年少得志的人固然不在少数,但也有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年轻时的不得志与挫折、磨难,并不会影响坚持者的大器晚成。
能够称为“大器”者,必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习永不嫌晚,但没有毅力根本完不成从普通人到“大器”的飞跃。
汉·
王充《
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
宋·
张倅《
百字谣·寿叶教·三月初九》:可想大器晚成,功名有志,未逊苏秦学。奈不在身先在子,果向秋风抟鹗。诗酒琴棋,
风花雪月,养浩全真乐。
寿觞五福,太公须遇文猩。
清·
吴敬梓《
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
近代·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
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