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周礼》以大司马为夏官之长。西汉武帝(
刘彻)
元狩四年(前119)罢
太尉,始置大司马,加于
大将军、骠骑将军号前,如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
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等。西汉一朝,常用为加官,授与掌权的
外戚,也有不兼将军号者。东汉光武帝(
刘秀)又废大司马为
太尉。东汉时与司徒、
司空并称“
三公”。南北朝置废不常。陈用作赠官。北朝魏、齐与
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
三公之上。北周依《周礼》置
六官,以为夏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隋以后废。明清时用为
兵部尚书的
别称。
《三国志.蜀志.蒋琬费祎姜维传》:“亮卒,以(蒋)琬为
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
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延熙元年,又命(蒋)琬开府,明年就加为大司马。”
《三国志.蜀志.蒋琬费祎姜维传》:“
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六年,迁
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
录尚书事。”。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太和四年春二月)癸巳,以大将军
曹真为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骠骑将军司马宣王为大将军,
辽东太守
公孙渊为
车骑将军。”,“(青龙)三年春正月戊子,以
大将军司马宣王为
太尉。”。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太尉......武帝
建元二年省。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骠骑、车骑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列。及魏有太尉,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制。”。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西周开始设置,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武帝时废除太尉设置大司马,后世用作兵部尚书的
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汉代大将军营五部,部各设置
军司马一人。魏晋至宋代,司马均为军府之官,在将军之下,综理一府事务,参与军事计划。隋、唐两代州、郡、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
别驾、长史之下。明、清两代称府
同知为司马。《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九江郡,隋代设置,唐代叫江州或
浔阳郡,治所在现在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州刺史的
别称,当时实际上是闲职。
汉之
相国、
丞相、
太尉、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建
三公后的
大司徒、大司马、
大司空皆置,为掾属之长,秩皆千石,
丞相长史职权尤重。边郡太守也有长史,掌兵马,亦助太守掌兵,
西域长史后代都护成为护理西域之长。汉末州珠算也有长史。魏、晋与两汉略同。南北朝带将军号开府的刺史,属官也有长史,且多兼任首郡(即刺史驻地)太守。王府也有长史,诸王幼年出就
藩国,州府之事即由长史代行。隋以后,
三师、
三公无
幕僚,三省长官的属员亦无长史。至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
佐官,却无实职。亦称为
别驾。但
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较高,甚至会充任
节度使。唐亲王府、
都护府、
都督府、将帅(诸卫与出征将帅,不包括
节度使)、州府(限于上、中州)设长史。
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从三品至
七品不等。宋州府无长史,仅亲王府、都督府有此官。后各代王府也设长史,
总管府内事务,其他政府机构,仅元
储政院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