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体育委员会
1983年成立的大众体育委员会
大众体育委员会,成立于1983年,奥林匹克运动包括奥林匹克竞技体育和奥林匹克大众体育。
简介
大众体育委员会
奥林匹克理想倡导体育是一项不分种族社会阶层、性别的人权,大众体育运动旨在弘扬这种理想,鼓励各个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人开展体育活动。
具体工作
研究各国体育人口的国际比较 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若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西方国家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明显高于我国。除芬兰外,男性普遍超过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西方国家,青少年、中年人普遍高于老年人。据1992年英国体育理事会的统计,英国有45%的公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每次30分钟以上),其中男性49%,女性41%。1990年加拿大有48%的公民参加了这一类型的体育活动,其中男性50%,女性为47%。1994年芬兰这一指标为男性31%,女性35%,总体为33%。 另外,工业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锻炼强度明显高于中国。1995年,英国分别有41%和37%的公民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英国健康与生活方式调查)。加拿大这一指标分别为28%和40%(1995年加拿大体育活动调查)。美国为20.10%和14.40%(1994年美国危害行为调查)。我国这一指标数据分别是7.74%和8.44%。显然西方国家公民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比例远高于我国。这与中国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偏高,锻炼方法多采用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有关。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
中国状况
中国体育人口的现状 本课题调查问卷《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共设4项需要调查对象回答的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46道,开放式问题1道。所提问题和所设答案均经过社会学专家和体育管理专家多轮评价和修改,符合效度检验的要求。调查的方法是由调查员人户调查完成。调查员经过逐级培训,持有统一的《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填写说明》。 本课题依据调查对象“1996年中是否参加过体育活动”为界限,确定是否为体育活动参加者。根据统计结果,体育活动参加者(指1996年参加国不少于1次的人)占中国总人口的33.26%,其中15. 46%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其余17.80%的人未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属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在总人口中有66.74%的人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 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工业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是体育人口的理想年龄结构。这种状况的形成是我国社会、家庭结构所致,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变,也不是靠体育工作可以根本解决的问题。然而,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我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 3.民族分布 汉民族在体育人口中占95.28%,共1.33亿;各少数民族占4.72%,共0.07亿。我国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 4.城乡比例 在全部1.40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0.77亿,农村占44,89%,约为0.63亿。因为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3.92%,这是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偏少的基本原因。因此增加体育人口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农村广大地区。 5.职业分布 体育人口中有职业的占55.66%,约为0.78亿,无职业者占44.34%,约为0.62亿。无职业者中离退休人员占45.16%,约为0.28亿。以上情况说明影响群众体育参与的社会条件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离退休老年人有过去的职业基础,有稳定的经济保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知识分子
成立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大众体育兴起。由于高科技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富裕和方便,另一方面也产生许多“文明病”,诸如心血管病、肥胖、糖尿病等。这些“文明病”是由于工作和生活紧张,身心疲惫,加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过度摄入营养和缺乏锻炼引起的。人们迫切需要通过运动来改变健康状况,于是大众体育作为国际体育的新潮流在世界各地迅速兴起,它既是现代文明的一种标志,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奥委会设立“大众体育委员会”,推动世界大众体育的开展。1984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发起旨在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扩大奥林匹克影响的“奥林匹克日”活动。国际奥委会和各国
带动大众体育
以08奥运为契机,带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
在2000年世界体育奖颁奖典礼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说过,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是体育要改变世界,凭
借的不是覆盖面狭小的部分体育,必须是亿万民众参加的大众体育。 2008年奥运会是我国的一件大事,更应是 体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为大家所公认,但是这一盛会是否也会促进我国大众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呢?我们作为大众体育的一分子,应如何对待呢? 众所周知,奥运会对举办国家的深刻影响已经从初创阶段的体育领域上升到政治、经济、 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对大众体育的推动作用。 奥运会与大众体育:随着体育的发展,出现了体育的高度分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水平经济运动与大众体育的分化。奥运会,在规律与科技的支持下,沿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迅猛发展,成为观赏性极强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大众体育则沿着深入群众,融入生活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大规模的大众健身和娱乐活动。 然而,体育作为一种一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手段。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无论奥运会为代表的高水平竞技运动还是普通民众参加的大众体育,都有着同样的手段--身体运动,同一的目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与手段的同一性,使两者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因而从本质上说,两大体育形态,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大众体育是奥运会的重要目标。 早在1919年,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思想,在2003年,奥林匹克宪章又清晰表述为“众体育是高水平竞技运动经济出的组成部分,而高水平竞技运动又反过来促进大众提议的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鼓励和支持大众体育的发展”成为国际奥委会的一项职责。因此,08年奥运会会为我国大众体育带来发展机遇。 一、体育观念的更新 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是中国人大规模普及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奥运理念的过程。奥林匹克强调以体育带动人的发展,以人为本,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创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不仅仅为过去的局限性思想。 二、体育参与者队伍均衡北京奥运会不仅对部分残疾人体育有直接促进作用,而且促使整个社会前所未有的注意力关注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在其促进下,我国妇女、老年、疾人的体育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大众体育的组织化提高 群众社区自发组织参与体育锻炼,加大宣传组织整合建立基层群众体育组织机构。各级体育协会带动并加以沟通和给予方便,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锻中来。比如学习某项体育运动项目,组织接受体质测试等。同时学校体育状况不容乐观,校内各级领导要以扩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队伍为口号,同时增加其结构多元性,从而进一步增加社会辐射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大众体育的发展水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8 15:00
目录
概述
简介
具体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