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丽轮枝菌
轮枝菌属真菌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属于半知菌亚门轮枝菌属真菌。大丽轮枝菌在10~30℃均可生长,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25℃,33℃绝大多数菌株不生长,但有些菌株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33℃下仍能缓慢生长。
特点介绍
微菌核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微菌核萌发适温为25~30℃,在查氏培养基上培养18h后,微菌核的萌发率接近90%。土壤含水量为20%,有利微菌核形成;40%以上则不利其形成。
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
寄生范围
大丽轮枝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国外报道可为害38科660种植物,其中农作物184种,杂草153种。我国经鉴定,寄主植物至少20科80种,大田作物包括向日葵、茄子、辣子、番茄、烟草、马铃薯、甜瓜、西瓜、黄瓜、花生、菜豆、绿豆、大豆、芝麻、甜菜等,一般禾本科作物如水稻、麦类、玉米、谷子、高梁等不受侵害。
致病机制
产生致病毒素和导管堵塞是致病的主要机制。
黄萎病菌所产轮枝菌素(VD-toxin)是致萎的主要原因。导管堵塞的原因:
一是菌丝及分生孢子大量繁殖。
二是病菌侵入寄主后,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凝胶体、树胶和侵填体。
三是病菌侵入后产生果胶酶,分解细胞和细胞壁中的胶状物质和果胶物质,引起组织解体,从而堵塞导管。
初侵染
主要以微菌核及菌丝体在土壤、病残组织、带菌的棉籽、棉籽饼、棉籽壳和未经腐熟的土杂肥上越冬。
种子带菌主要是短绒带菌,内部带菌率很低,一般不超过0.026%,但对病害的传播仍起重要作用。
传播
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与枯萎病基本相同。侵入与发病
从棉花根毛细胞、根表皮细胞或根部伤口侵入,经过皮层进入导管。试验证明,接种后3天内病菌即可扩散到全株。
再侵染
黄萎病菌主要以初侵染为主,再次侵染作用不大
发病条件
土壤菌源数量
土壤中菌源数量是黄萎病能否流行的先决条件。
气候条件
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黄萎病能否发生流行的重要外在因素。温度25℃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是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
品种抗病性
棉花不同种和品种间对黄萎病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以海岛棉抗病性最强,陆地棉次之,亚洲棉较弱。
致病性变异
病菌的变异导致产生新的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耕作栽培
连作病重。病田连作年限越长,土壤内病菌积累越多,发病越重。与非寄主作物如禾谷类作物玉米、高梁、小麦、大麦等轮作发病轻,特别是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 深耕可以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加速其分解,并使病菌窒息死亡,发病减轻。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田间湿度大的棉田有利于病害发生。 土壤缺肥,尤其缺磷、钾肥或施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的棉田病重;铺膜栽培与不铺膜棉田相比黄萎病发生早而重。
防治方法
采取“加强植物检疫、种植抗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控制新病区,压缩重病区,消灭零星病区,严格检疫制度,严防病种子传入无病区。
2.种植抗病品种 抗枯萎病的品种有,没有抗黄萎病的品种,培育和种植耐黄萎病品种是防治黄萎病的根本措施之一。
3.轮作倒茬
在重病田采取玉米、小麦、大麦、高梁、油菜等与棉花轮作3~ 4年,对减轻病害有明显作用。实行稻棉水旱轮作或苜蓿与棉花轮作以及种植绿肥等效果更佳。
4.加强栽培管理
棉田增施底肥和磷钾肥,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及时定苗,拔除病苗,在棉苗2~3片真叶时喷施1%尿素液有利于棉苗生长发育,可提高抗病力。
在病田定苗、整枝时及时将病株清除,田外深埋。
施用热榨处理的棉饼和无菌土杂肥,均具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5.种子消毒硫酸脱绒,棉绒带菌。
药剂浸种:多菌灵胶悬液冷浸棉种24小时
6.化控防病
在棉花开花期连续2次喷施40mg/kg的缩节胺对抑制黄萎病有明显效果。
在2~5叶期喷施1.5%的尿素也有减轻发病的作用。
生防菌剂灌根有一定疗效。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3 18:18
目录
概述
特点介绍
寄生范围
致病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