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
常用字),读作duō。最早见于
甲骨文。六书属
会意字。从甲骨文到
楷书,字形都是两个“夕”相重。其
本义是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引申为“超出”;又引申“过分的、不必要的”;还引申为“多余”。“多”也是
中华姓氏之一。
文字源流
“多”,六书属会意字。字形采用“重夕”会意。夕,表示相演绎,所以变成多。从甲骨文到楷书,都是两个“夕”相重,即“重夕为多”。清代
王国维认为:“多从二肉,会意。”甲骨文从重“肉”之形,与“夕”有别。古代祭祀后要分胙肉,两块肉者为“多”。
金文亦重二“肉”。金文中“肉” “夕”字形相近,故易混淆。所从字形已经讹变。其本义是重复、众多,数量多,与“少”相反。引申为“超出”;又引申过分的、不必要的;还引申为“多余”。又引申为深厚。也引申为重视。又引申为欣赏。也引申为军功。可以作
副词用。
详细字义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七】【多部】
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凡多之属皆从多。𡖇,古文多。得何切。
说文解字注
多,緟也。緟者,增益也。故为多。多者胜少者。故引伸为胜之偁。战功曰多。言胜于人也。
从緟夕。会意。得何切。十七部。
夕者,相绎也。故为多。相绎者,相引于无穷也。抽丝曰绎。夕绎曡韵。说从重夕之意。
緟夕为多,緟日为曡。凡多之属皆从多。
𡖇,古文,并夕。有并与重别者,如棘枣是也。有并与重不别者,𡖇多是也。
康熙字典
【丑集下】【夕字部】多;康熙笔画:6
〔古文〕𡖇。《广韵》《正韵》:得何切。《集韵》《韵会》:当何切,朵平声。《尔雅·释诂》:众也。《诗·小雅》:谋夫孔多。《增韵》:不少也。《易·谦卦象传》:君子以裒多益寡。《礼·表记》:取数多者,仁也。
又胜也。《礼·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注:曾子闻子游丧事有进无退之言,以为胜于已之所说出祖也。《史记·高帝纪》:臣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又刻求也。《左传·僖七年》:后之人将求多于汝,汝必不免。
又称美也。《前汉·袁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后汉·冯异传》:诸将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帝以此多之。
又战功曰多,见《周礼·夏官·司勲》。
又荒俗呼父为阿多。《唐书·德宗纪》:正元六年,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
又姓。汉多军,多卯,宋多岳。
又梵语吃栗多,华言贱人。底栗多,华言畜生。
又树名。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冬不凋,见《
酉阳杂俎》。
又南印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树,株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采用之。见《西域记》。
又叶都牢切,音刀。苏辙《巫山庙诗》:归来无恙无以报,山下麦熟可作醪。神君尊贵岂待我,再拜长跪神所多。
又《诗·鲁颂》:享以騂牺,是飨是宜,降福旣多。《正字通》:朱传,牺,虚宜虚何二反,宜,牛奇牛多二反,多,章移当何二反。字汇专
叶音趋,不知诗有二反也。按朱子意,若从上虚宜切之牺,牛奇切之宜,则当何切之多宜叶章移切,音赀。若从下多字叶,则牺叶虚何切,音呵,宜叶牛多切,音哦。一在支韵止摄,一在歌韵果摄,《字汇》:叶逡须切,音趋,错入虞韵遇摄,《正字通》讥《字汇》不知二反,殊不知其错入虞韵,幷不知一反也。
《说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
考证:《礼·坊记》:取数多者,仁也。谨照原书坊记改表记。《左传·僖七年》:后之人必求多于汝。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方言集汇
◎ 赣语:dɔe1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腔] do1
◎ 粤语:d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