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碑》是刊刻于
东汉建宁三年(170年)的一方碑刻,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君碑”,又称“淳于长夏承碑”“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隶书书法作品,原石已佚,现有明代重刻碑(已残)存于河北邯郸市
永年区清晖书院。
碑刻内容
释文
(原刻碑额)汉北海┘淳于长┘夏君碑┘
(重刻碑额)淳于长/夏承碑/
君讳承,字仲兖,东莱府君之孙,大尉掾之中子,右中郎将弟也,累叶牧┘守,印绂/典㨿,十有余人,皆德任其位,名丰其爵。是故宠禄传亐历世,筞┘薰著亐𥝍室。君/钟其羙,受性渊懿,含和履仁。治《诗》《尚书》,兼览群艺,靡不┘寻畼,州郡更请,屈己匡/君。为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上计掾、守令、冀州┘従事。所在执宪,弹绳纠柱,忠絜/清肃。进退以礼,允道䔍爱。先人后己,克┘让有终,察孝不行。大傅胡公歆其德羙,/旌招俯就。《羔羊》在公,四府归高,┘除淳亐长。到官正席,流恩裦譱,纠奸示恶。旬月/化行,风俗改易。轓轩六┘辔,飞跃临津,不日则月。晧天不吊,歼此良人。秊五十有/六,建宁三秊,六┘月癸巳,淹疾卒官,呜呼痛哉!臣隶辟踊,悲动左右。百姓号啕,若/丧考妣。┘咳孤𢡝泣,忉怛伤摧。勒铭金石,惟以告哀。其辞曰:┘/于穆皇祖,天挺应期。佐时理物,绍𦂵先轨。积德勤绍,燕亐孙子。君之群┘𠎰,并时/繁祉。明明君德,令问不已。高山景行,慕前贤𠛱。庶同如兰,意愿┘未止。中遭冤夭,/不终其纪。夙卋霣祚,早丧懿宝。抱器幽潜,永归蒿里。痛┘矣如之,行路感动。党魂有灵,垂后不㱙。┘/
题记
淳于长/夏承碑。/
建宁三年蔡伯喈书。/
右蔡邕书《淳于长夏承碑》,在广平府。承,不知何许人,其仕与卒皆无当于广平,碑所自来,莫可考究。永乐七年修,岁久踣仆。成化己亥,前守秦公民悦复建爱/古轩以覆之。碑首有穿,疑所以受繂悬棺,而八分字画奇古,信为汉物无疑。迨今几七十年,海内赏鉴拟《石经》矣。嘉靖癸卯筑城之役,为工匠所毁。越二年,余/来守郡,索诸瓦砾间,不获,乃取模本临石置亭中。余观欧阳子《集古录》至千卷,自以为多。是碑《录》所未载,然其时已云“汉隶难得”,况此后五百年获见古人未/及见之完碑,乃不幸而沦毁,岂不可深惜耶?今临刻遒劲,不失汉风骨,足作佳观。它时与作者他山之石何限,岂以兹碑也哉。嘉靖乙巳五月望,南昌唐矅记。/
(说明:加粗,表示碑作异体;┘,表示原刻分行;/,表示重刻分行。)
创作背景
据碑文记载,夏承祖辈世代为州郡长官,祖父为东莱太守,父亲为太尉掾,兄长为右中郎将,自己又是学有根底的,主攻《
诗经》和《
尚书》,兼习各类经书,无不深究通达,在授官之前先后任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上计掾、守令、冀州从事等职,但由于没有察举上孝廉,所以不能出任官职。因受太傅、太尉、司徒、司空欣赏,才得以除授一个不足万户的小县之长——北海国淳于长,从此得不到升迁,直至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六月二十八日病逝于任上,时年五十六岁。其属吏、衙役、百姓、孩子等悲伤欲摧,为此在夏承逝后不久把铭文刻在金石上,以此表达哀思,所刻即《夏承碑》。对于书丹者,元代
王恽《秋涧集》定为蔡邕书,但无确凿证据。
艺术鉴赏
风格
《夏承碑》寓圆润于行笔之中,看似无布置等当之态,但其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而为,一派天机,线条柔韧内敛,有圆润遒丽的美感,字体秀隽生态,风神逸宕,展现出华美古雅的艺术风格。用笔上,其笔法娴熟,用篆法,仿篆意,隶篆互参,体现书者对文字古意的刻意追求,似有牵强附会、雕琢做作之嫌,却亦古意盎然而无丝毫拘束局促之感,如“孙”字、“道”字、“府”字等保留了自母体脱胎而来的痕迹。同时自在自为而能斩钉截铁,沉劲痛快,如第一个“之”字上面的两点,“府”字、“宇”字、“君”字等的横画,皆瘦劲纤细有力,而撇捺笔画与《
景君碑》较相似,粗重而劲健,波磔重露。有时同一字的笔画轻重变化很大,绮丽多姿,如“大”字的捺画皆先细后粗。由于细画较多,字形显得疏朗萧散,加之波磔较长,撇钩画上挑夸张,显得飘逸、松散,动感强烈,如“后”字、“飞”字、“眺”字等。结体上,其结字奇特,在欲精而密的基础上随体成形,形体上非似一般隶书皆成方扁形态,而是字形长扁互现,笔画布局排列停匀,收纵有度,相就得宜,极尽变化之能事,形散而神聚,似欹反正,宛若天成。一方面,运笔提按顿挫,或露或藏,取势巧妙,茂密中有萧散空灵之感,如“更”字、“府”字、“考”字等取纵势,“痛”字拉长字形,“哉”字左下“口”部变化成两点。另一方面,于圆润中求灵动,灵动而不刻板,线条圆润劲健,有古朴的美感和意趣,无刻意雕琢之痕迹,如“气”字、“招”字、“山”字等。
作品评价
元代文学家王恽:近观公建宁三年所书《五官功曹掾夏承墓表》,真奇笔也!如夏金铸鼎,形模怪谲,虽蛇神牛鬼厖杂百出,而衣冠礼乐已胚胎乎其中,所谓气凌百代,笔陈堂堂者乎?(《秋涧集·卷七十一·题跋·跋蔡中郎隶书后》)
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其隶法时时有篆籀笔,与钟、梁诸公小异,而骨气洞达,精彩飞动,疑非中郎不能也。然蔡集不载,而他书亦无可考,姑阙之以俟知者。(《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蔡中郎书夏仲兖碑》)
明末清初收藏家
孙承泽:其字隶中带篆及八分,洪丞相谓其奇怪,真奇怪也。有疑其伪者,然笔致有一段英毅之气,决非后人所能及。元人王恽谓为蔡中郎书,恐未必。后刻“建宁三年蔡邕伯喈书”,后人附会其说耳。汉碑如《郭有道碑》,最是名迹人,今假刻可厌之甚,何可与《夏承》同日语耶?(《庚子销夏记·卷五·淳于长夏承碑》)
清代书法家
王澍: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隶之存于今者,惟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原卷三·汉夏承碑》)
清代经学家
程瑶田:昔人谓此碑为蔡中郎书,犹在然疑之间。余以为非中郎不能作。中郎有《九势八字诀》,惟此碑无诀不具,无势不备,当以此碑字为汉世诸碑字之冠。(《通艺录·九势碎事·吴澂埜编修藏旧搨原石夏承碑跋》)
清代书法家
翁方纲:是碑体参篆籀而兼开正楷之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卷十·汉北海淳于长夏君碑》)
近代书法家
康有为:①高浑则有《杨孟文》《杨统》《杨著》《夏承》。(《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②《李孟初》《韩仁》皆以疏秀胜,殆蔡有邻之所祖。然唐隶似出《夏承》为多,王恽以《夏承》飞动,有芝英、龙凤之势,盖以为中郎书也。吾谓《夏承》自是别体,若近今冬心、板桥之类,以《论语》核之,必非中郎书也。后人以中郎能书,凡桓、灵间碑必归之。吾谓中郎笔迹惟《石经》稍有依据,此外《华山碑》犹不敢信徐浩之说。若《鲁峻》《夏承》《谯敏》皆出附会。(《广艺舟双楫·卷二·本汉第七》)
历史传承
《夏承碑》最早著录于宋代
赵明诚《
金石录》:“碑在今洺州。元祐间因治河堤,得于土壤中。建宁,灵帝时年号也,距今千岁矣,而刻画完好如新。余家所藏汉碑二百余卷,此碑最完。”宋代洺州
广平郡,故治即今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明代
成化十五年(1479年),广平知府
秦民悦发现碑仆倒于府治后堂,遂于堂之东隅建“爱古轩”以覆之。其时,碑下半截一百一十字已被人剜剔。明代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碑因筑城而为工匠所毁。两年后(1545年),知府唐曜于漳川书院(紫山书院)取旧拓重刻一碑置亭中,重刻碑(已残)现存于河北邯郸市永年区清晖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