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宗寺
青海省海东市境内寺庙
夏宗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三合乡寺台村,始建于元末,截止到2020年约有近700年的历史。1359年,西藏著名僧人噶玛噶举派四世活佛若贝多杰奉召赴大都,途经平安时,在此驻足。年仅三岁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被其父领到该寺受戒。青海地区诸多名僧都曾在此修行,使夏宗寺在青海享有盛名,遂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名刹。鼎盛时有400多间殿堂和僧舍。整个寺院依崖而建,山崖寺址洞窟,气势非凡。经堂后面的山峰上,有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八卦亭,是览物观景的好运处。
历史沿革
位于县治平安镇西南28公里处,在今三合乡寺台村所在的阿尼吉利山。“峡峻寺”、“夏峻寺”、“夏畯寺” 等,皆为藏语“夏宗”之异译。夏宗即“夏哇日宗”的缩写,直译为“鹿寨”,指鹿类生息地,言此地之幽静和林木之茂盛。这里层峦迭嶂 ,林木浓郁,兼山泉流水,山花烂漫,景色十分秀丽。历史上,它与今海南州兴海县的智革尔贝宗(赛宗山)、黄南州尖扎县的阿琼南宗和乐都县南山的班摩曲宗(亦称普拉羊宗)同称为“安多四宗”,是藏传佛教僧人静修的出名地方,故夏宗寺藏语称“夏宗珠代”,意为“夏宗修行处”。
据传,早在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僧人法显(约337一422)与法友慧景、道整、慧应、慧鬼等赴印度求经,曾到此处活动,留有遗迹。宋代,这里建有静房,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宋朝在这里找到角厮啰的后裔宜麻当正,赐名赵怀恩,令其措置湟鄯事,夏宗静房得到扩建。元至正十九年(1359 ),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第四世活佛乳必多杰(1340一1383)应元惠宗(顺帝)之召去北京,路过青海,一度居住夏宗寺,曾给刚满3岁的宗喀巴在这里授近事戒。青海地区的一些名僧,如宗喀巴的启蒙师即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1309一1385)、塔尔寺的首任法台鄂色嘉措等都曾在此修行过。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噶玛巴乳必多杰去世后,有位叫南安然坚巴的修行者在此建造乳必多杰的灵增和一座佛堂。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一 1682)时期,罕达隆活佛又在这里开辟了一个新的修行处,五世达赖赐名“具喜园”。清乾隆十一年(1746 ),塔尔寺的一世安加苏活佛罗桑衮噶住持夏宗,新建经堂1座。乾隆四十四年(1779),塔尔寺的第二世当彩活佛益希噶桑住持夏宗,塑立释迦、弥勒、阿闪等佛像。后来,三世当彩·罗桑克珠尼玛再次修建新的经堂。从而,夏宗寺发展成为一座较大规模的寺院,以塔尔寺为母寺,历辈当彩活佛成为夏宗寺寺主。
六世活佛
当彩活佛系统的第一世罗桑多杰,系祁家川当彩村人,曾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建塔尔寺的小金瓦殿(大护法殿),成为塔尔寺的活佛之一,已传有六世。一世罗桑多杰,1691 年任塔尔寺第十七任法台;二世益希噶桑,1706年生,1762年任塔尔寺第二十九任法台;三世罗桑克珠尼玛,1819年任塔尔寺第四十九任法台;四世罗桑达吉,西纳川垅甘村人,年24岁卒;五世罗桑崔臣晋美嘉措, 1856年生于祁家川当彩村,1880和1892年两任塔尔寺总法台;六世图丹晋美诺尔布,当彩人,即十四世达赖之长兄。现居国外。
周边环境
夏宗寺最盛时有僧徒40余人,殿堂僧房约400间。1958年,有寺房370间,寺僧13人,土地山林3100亩。全寺临水依山,由经堂、噶玛、八卦亭等三个建筑群组成。其中,经堂位于岩根平地,为该寺主体建筑,是全寺僧人聚会诵经的地方,为三转五大开间宫殿式建筑。经堂依岩建有七层佛宇,是在乳必多杰居住过的石窟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称做“噶玛区”。相后保存有乳必多杰用过的法座以及法器、供物、佛像、经卷等。还有一塔,传以宗喀巴的袈裟、靴子等装藏。山腰八卦亭三面绝壁,壁高50余米,挺拔险峻,巍然霄汉,该亭脊分两层,底四顶四,参差错落,从壁下看去,恰为八角,故名八卦亭,初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初年被毁,1941年重建。此外,还有传说宗喀巴从乳必多杰受近事戒在剃发处长出的一古柏,及寺院南面石岗上为阿尼吉利山神所建的本康等。
维修与重建
解放后,于1955年政府拨款维修,“文革”期间被拆毁。 1985年人民政府再拨款重建,现已建大殿1座,僧舍5间及山门等,有2名老僧(贺洛桑拉多杰和祁洛桑更凳)主持寺务。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0 09:0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