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中植科学奖
2015年设立奖项
“复旦-中植科学奖”由复旦大学中植企业集团于2015年合作设立,用以表彰在数学、物理和生物医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全球科学家。
奖项简介
2016年的“复旦-中植科学奖”为首次颁发,授予生物医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每位获奖者将获得证书与奖杯,并共享由中植企业集团捐赠的300万人民币奖金。
设奖初衷
“复旦-中植科学奖”设立的初衷是通过搭建科技创新的国际研讨、交流和分享平台,集聚全球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提升中国科技竞争力,为世界顶级科技奖项储备人才。
奖项的评选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原则,候选人须为在世的相关领域科学家,不限国籍,其原创性、基础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显著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素质及精神文明,并能代表当今全球科技创新的最前沿水平。
获奖名单
2016年
2016年12月17日,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暨第一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
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以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其在人类肿瘤免疫治疗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获颁首届“复旦-中植科学奖”。
2017年
2017年9月21日,第二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揭晓获奖名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雷纳·韦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学院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因在引力波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而获奖。三人将分享300万人民币的奖金。
2018年
2018年12月16日,第三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举行,英格丽·多贝西(获奖人)出席颁奖典礼并发表报告。
英格丽·多贝西(Ingrid Daubechies),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多贝西教授在小波理论方面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包括建立了正交Daubechies小波和双正交CDF (Cohen-Daubechies-Feauveau)小波。同时,她引导了小波理论和现代时间序列分析的发展,在图像和信号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她在模拟—数字转换和反问题的基于阈值化的算法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2019年
2019年9月,2019年度“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卢煜明(Yuk Ming Dennis Lo)教授,颁奖典礼将于12月15日在上海举行。
卢煜明(Yuk Ming Dennis Lo),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卢煜明致力于研发的无创产前检测技术,开创性地利用孕妇外周血中存在的胎儿DNA筛查唐氏综合征等多种遗传疾病,使万千孕妇及胎儿受益。作为无细胞DNA分子领域的领军人物,卢煜明和他的团队还不断延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逐步将研发的技术应用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中,造福更多的患者。
2020年
2020年的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将于2020年12月13日在上海举行(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外获奖人或需线上出席颁奖典礼)。
2020年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
Sir Michael V. Berry(迈克尔·贝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Berry 教授提出的系统在经历绝热循环过程中所获得的几何相位(贝里相位)是量子力学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贝里相位的发现促进了对拓扑物态的研究。
Charles L. Kane(查尔斯·凯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Kane教授提出了拓扑绝缘体的关键理论。他的贡献促使了拓扑绝缘体研究领域的诞生并推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
Qikun Xue (薛其坤),中国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教授在实验上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2021年
本尼迪克特·格罗斯(Benedict Hyman Gross)、唐·查吉尔(Don Bernard Zagier)。
本尼迪克特·格罗斯(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数学荣休教授)和唐·查吉尔(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教授)共同建立了Gross-Zagier公式。该公式将Heegner点的高度与相应椭圆曲线Zeta函数的中心导数联系在一起,并推动Birch和Swinnerton-Dyer(BSD)猜想取得重大突破。此外,这一公式应用在诸多长时间悬而未决的问题上,对近几十年来的数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查吉尔教授在模形式和特殊函数上开展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工作,解决了从拓扑、模空间到几何、数学物理等多个领域中的大量问题。
格罗斯教授在自守形式以及其他领域也作出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其中Gan-Gross-Prasad猜想已成为当今数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3 23:11
目录
概述
奖项简介
设奖初衷
获奖名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