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 梁 徐悱 《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琊城》诗:“少年负
壮气,
耿介立
冲冠。”
《北齐书·高昂传》:“[高昂]幼稚时,便有壮气。长而
俶傥,胆力过人,
龙眉豹颈,
姿体雄异。”
唐·韩愈 《赠族侄》诗:“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
云阙,辞家逐
秋蓬。”
黄兴 《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之前因后果》:“然自此役后,同志不以
挫折灰其壮气,图谋再举,弥增激厉。”
一般多在丘陵区域使用,土葬采用先挖长方形坑,再在一个短边(一般是较高一头,有例外)挖窑洞(放棺材的地方)。棺材放入后,用干草(谷杆)做阻挡物防止填入的土进入窑洞,与填土交替进行,直至基本越过窑洞顶时撬开一条缝隙,点燃高度酒后使着火酒液流入基本封闭的窑洞,引燃干草后填土密封直至封土成丘。据说是因为挖开了大地,放走了原来保存在地下的地气,所以用这种方法予以补充,并使之壮大,故称之为壮气。疑为一种古代对尸体防腐处理方法,但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