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墨迹测验(简称RIM)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赫尔曼·罗夏(HermannRorschach )于 1921 年创建的一种
人格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的早期发展
墨迹图片并不是Rorschach所发明。在他之前,泼墨游戏早已在瑞士民间广为流行,人们将墨泼在纸上,对折后形成不规则的对称图形,然后看谁的想象最别具匠心。最早对墨迹图片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有Justinus Kerner(1857)、Binet(1895)等,他们尝试用墨迹图来研究想象力。这些研究侧重分析反应内容,而没有探讨反应与
人格的关系。
Rorschach 的研究
Rorschach早年研修医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精神科医生。他自小就擅长泼墨游戏,并曾获得了“Klec”(意为墨迹图)的绰号。成为精神医生后,他开始用墨迹图研究精神病人。Rorschach在墨迹图片的研究中采用了客观的方法。他采纳了
格式塔学派的观点,认为测验主要涉及了知觉过程,并将此测验的性质界定为“图形解释测验”。测验只要求被试报告出他从图片中看出了什么,而不要求对图形作过多的解释。
Rorschach认为被试的反应是在整合刺激图形引起的感知觉和已有记忆痕迹的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的心理机制有感觉、记忆和联想。他把测验主要当成一种知觉任务,认为被试完成这一知觉任务的结果体现了其心理机能。Rorschach并没有从投射的观点研究墨迹测验。在谈及与精神分析的关系时,他明确地指出:“不能认为本测验是一个探索无意识的工具,它在最好的程度上,也比其他更加深奥的心理学方法如梦的解析和联想实验差得远。这是不难理解的。这个测验不在于引出‘来自潜意识的自由之流,却要求适应外部刺激,要求现实机能的参与’”。
测验的解释也是以定量方法为主,初步确立了测验的常模。被试被分成正常人、弱智、
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癫痫症、脑器质性病变6个大组,每一个大组中又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区分出了若干个小组。然后统计出不同小组在测验记分上的不同分布,据此推断出测验的各种记分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及其诊断意义。通过实证研究,Rorschach肯定了测验的诊断价值。认为它可以区分正常人的不同人格,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病变。在对测验进行解释时,要从
认知能力、情感类型、自我机能和对自己和他人的
感知4个方面入手。
RIM在美国的发展
五大罗夏系统
Rorschach于1922年去世,若干年后RIM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美国。1937年,Beck和Klopfer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罗夏系统。Beck坚持了Rorschach的传统,将测验视为一个认知-知觉过程,力求在经验效标的基础上解释测验的记分,积累了很多信度和效度研究资料。Klopfer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坚用Freud和Jung的观点解释测验。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对测验内容的分析,认为被试的反应中包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了
潜意识中欲望、动机、感情和冲突。
Klopfer放弃了Rorschach的经验取向的研究方法,而代之以精神分析的理论为导向,因此并不关注测验的心理计量学特征。
Beck和Klopfer的罗夏系统可以说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研究取向,而Piotrowski(1957)、Hertz(1934)和Rapaport等人(1946)所创立的罗夏系统则处于这两种取向之间。这样,截止到1957年,美国已有五大罗夏系统。这些系统虽使用共同的刺激物——10张瑞士标准墨迹图,保留了罗夏最初的基本测验方法,但在测验的实施、记分、解释上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了测验使用上的混乱。
RIM与投射假说
1935年,Morgan和Morray创立了
主题统觉测验(TAT),Morray借助Freud的投射理论论证了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能引发出人的真实人格的投射的内在机制。
Frank(1939)则进一步完善了投射假说,并把使用10张模糊图形作为刺激物的RIM归入投射测验之列。Frank认为,当把不具结构性的和模糊的刺激物呈现给被试时,就会引发他个人私有世界的投射。因为他必须对刺激物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解释,并对它做出有效的反应。就是说,由于刺激情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被试必须主观地组织它,并赋予它独特的、私有的意义。
Frank将投射假说用于RI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10张墨迹图片是完全无组织的、模糊不清的,因此,无论被试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对它赋予了独特的、私有的意义。正因为意义是被试主观地赋予的,其中就理所当然投射了被试真实的人格。投射假说使RIM迅速流行起来,但同时也使测验脱离了客观化的研究方向。
综合罗夏系统的创立
为解决RIM存在的问题,Exner(1968)成立了罗夏基金会(后改为罗夏工作组),开始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在1974年创立综合系统(Comprehensive System,CS)。由于他的杰出工作,Exner成为1997年4名获得
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
特殊贡献奖的心理学家之一。
对RIM性质的界定
Exner首先对测验的性质和它引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被试是根据图形整体或部分与他记忆中的什么东西最为相像而做出反应的,而图形本身确实与现实中的某些事物有相似之处,这是被试反应的依据。被试的反应是按照墨迹图的固有特征进行的,而不是完全根据想象编造事物,任意地赋予它“私有的”意义,他们的大多数反应是与墨迹图形基本吻合的。这与要求被试脱离刺激图形去编造故事的TAT测验是根本不同的。所以,Frank的投射假设不完全适用于RIM。Exner在论述RIM的实质时认为与之有关的心理过程乃是一个问题解决的任务完成过程,这一任务中能体现被试的人格特征。
RIM的独特价值
在对RIM进行评论之前,首先要明白它的独特性质。RIM是一种非文字性的测验,对它的反应基本不受文化的影响,因此在测量人格方面是文化公平的(culture free)和文化独立的,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可直接相互比较,因此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有独特的价值。
RIM的要求是从图片中识别出物体(让被试说出图形可能是什么),而不是根据图形编造故事和产生联想。因此,RIM与
主题统觉测验TAT有根本的不同,刺激物的特征对反应有相当大的规定性,因此测验具有相当程度的结构性,也相当具有客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客观化的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之分。结构化测验要求被试直接报告自己的情绪、态度、经验和行为表现,通过这种直接的报告获得行为样本,从而得到人格的信息。在结构化人格测验中被试所表达出的信息大都经过了意识的审查。每个人在报告自我的信息时,必然在考虑自己展示出来的“我”是否与自己的社会角色协调,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会运用“印象管理机制”,使反应中出现由社会称许性等心理定势引起的偏差,使测验失去效度。
RIM是一种非结构化的测量方法,其刺激物和指导语都是非结构化的。是非结构化测验旨在通过被试完成一定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如绘画、完成句子、编造故事、识别图形等)间接地评定其
人格。RIM即是这种非结构测验中的典型,这类测验的目的是隐蔽的,被试不可能猜到测验的目的,他们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为了完成当前测验任务,而根本想不到这些行为会折射出自己的人格。因此表达出的人格信息就较少受到意识的审查,可以避免社会称许性问题的影响,被试在测验过程中也就不会掩饰和伪装。因此RIM具备测量真实人格的可能性。
由于被试是在不同意识水平上反应的,这两类测验可能测量的是同一种人格的不同侧面,或者是测量的是同一种人格的不同功能。自陈量表有可能测量了反应倾向、印象管理等方面的特质,投射测验则可能与外显行为间不具有直接的关系。
Mc Clelland(1989)、Stricker(1999)等人的长期追踪研究无可争议地证明,RIM能揭示潜在的人格倾向,更能准确地预测长期行为,而结构化的人格测验则在预测短期行为方面更有优势,因此在人格评估中如果能综合两方面的信息,就能提高总体预测效度。
RIM能提供其他测验所缺乏的信息,如一个人的世界观、所经历的重大事件等,这对心理诊断和治疗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表明,RIM能检查出被试知觉和思维上的混乱,而如果使用其他的测验,被试对社会称许性和社会规则的关注可能掩蔽了这些认知障碍。另外有关情绪经历、表达和控制方面的信息等也是其他测验不能测量到的。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客观地讲,RIM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其原理不易掌握,使用起来需要很高技巧,且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主试必须严格控制测验过程,按标准化的程序使用测验,稍有不慎,所得到的测验信息就可能是不可靠的。就是说,RIM很容易受测验条件(主试、指导语、被试状态和主被试关系)所引起的误差的影响。这可能是争论的根源之一。
另一方面,RIM的记分与一般的
心理测验不同,大都不符合正态分布,且每一个记分都不会与外部效标有很高的相关,因此凭单个指标并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在对被试进行诊断和解释时,必须整体地考虑测验结果。有些研究表明,部分指标在某些群体中是有鉴别力的,在另外的群体中则不然,如果仅仅依据这些指标,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投射测验是人格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都承认单纯使用自陈量表是难以进行准确的人格评估的,大量事实表明役射测验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或替代的方法,因此这类测验是应该倡导的。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RIM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综合罗夏系统对测验心理机制与人格的关系尚处于假设阶段。综合罗夏系统也承认RIM是间接地测量人格的,但测验的心理过程不是投射而是问题解决,至于人格为什么会影响测验的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其次,如果将测验过程视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被试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行为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广到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去,那么有没有比 RIM 更具可推广性,即外部效度更高的测验任务?这样的测验任务肯定是存在的,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再次,RIM 以被试对 10 张墨迹图的反应为行为样本推测其人格,这一样本是否有充分的代表性?这10 张图片已经用了 80 多年,为什么不改用其他的图片?霍兹曼墨迹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如果能从这一方面努力,就有可能得到更有效度的测验。RIM 在国内的研究还较少,对照国内外的差距,笔者呼吁业内人士要重视该领域的研究,改变
人格测量中主要使用自陈量表的局面。
RIM发展现状原因探析
总的看来,
罗夏墨迹测验在中国将近三十年的发展成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是罗夏墨迹测验本身极其复杂。
它是以墨迹偶然形成的模样为刺激图版,让被试者自由的看并说出所浮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种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加以分析,捕捉人格的各种特征,进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测试一个被试大概需要1个小时。测试之后还要把相应的文字转化成符号,这一步又涉及大量的原则。第三步把这些符号依据一定的公式折合成分数。这一步已经可以实现计算机操作,但是其中包含的非常细密的原理仍需要研究者掌握。最后根据分数得出对被试的一个解释。
这个最终的解释包括了多达14项结果。因此该测验相比其他
心理测验是难之又难,没有几年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独立操作完成。
RIM在中国的发展预测
经过几年的沉淀和积攒,
罗夏墨迹测验未来在中国将会有一个持续的发展,但本身的难度决定了研究者始终不会太多。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临床与健康心理学研究室已经尝试计划组织全国专家共同建立罗夏墨迹测验的中国常模。这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如果编制出了中国常模,罗夏墨迹测验在中国的发展才算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