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镇
墨玉县下辖镇
墨玉镇位于墨玉县中部东侧,东与中外闻名的喀拉喀什河相接,北与吐外特乡接壤,南部与加罕巴格、托乎拉乡相邻,西与芒来乡毗邻 全镇大部分地属洪积扇老绿洲平原地带,部分地处喀拉喀什河西岸水稻区。土壤类型为潮土、水稻土,土质肥沃,沙性大。境内有马奎牙、巴拉木苏两条干渠,支、斗、农渠已配套成龙,灌溉十分便利,具有土地平整,水资源较丰富等自然优势,是全县重要粮棉产区。
概况
墨玉镇地域为东经 79 ° 43 ′~ 79 ° 45 ′,北纬 37 ° 15 ′~ 37 ° 18 ′。总面积 29.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0374 亩,人均占有耕地 0.59 亩, 2003 年,辖 22 个行政村, 90 个居民小组, 8603 户(农业户 7893 户,非农业户 710 户); 34446 人(男 17113 人,女 17333 人),其中维吾尔族 34176 人,占总人口 99.2% ,汉族 270 人,占总人口 0.8% 。
历史沿革
墨玉镇清代为和田直隶州下属喀拉喀什城之巴拉木苏明辖区。 1919 年设置墨玉县治后,改属喀牙什明。 1937 年~ 1944 年本地分属第一区和第三区六个村。 1944 年~ 1948 年建乡镇,本镇分属民生镇、建设镇、良民乡、复兴乡。 1948 年后合小乡为大乡,本乡属民生镇、复兴乡、良民乡辖境。建国后为城镇和第一区辖境。公社化后,成立五一公社, 1978 年又称喀怕克拉公社, 1984 年由喀怕克拉公社 13 个大队,吐外特公社 6 个大队,托胡拉公社 1 个大队,共 20 个大队,成立喀拉喀什镇,镇政府驻希兰买里。 2002 年开始实施“ 4211 ”工作机制,墨玉镇设“五办一部”,即党建办、党政办、农村经济办、社会事务办、统战宗教办及武装部。有干部 66 人,其中乡领导 23 人,一般干部 43 人。
自然条件
墨玉镇南窄北宽,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分三个地貌单位:南部为山腰起伏山区;中部为洪水冲积扇平原;西北部是冲积沙漠平原。属暖温带干燥荒漠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夏季炎热、干燥少雨,秋季降温快。降水量稀少,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 11.6 ℃ ,极端最高气温 42.7 ℃ ,极端最低气温 -23.7 ℃ 。年均降水量 36— 37 毫米 ,年均蒸发量 2239.1 毫米 ,年均无霜期约196 天。光照资源丰富,有效积温高、年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瓜果、粮食、棉花等作物的自然优势。
经济状况
建国前,墨玉镇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几乎没有工商企业。建国后,尤其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林牧副业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2000 年以来,墨玉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积极鼓励引导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发展,提高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全镇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经济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工业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发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2003 年有建筑业、运输业、汽车维修、预制构件、面粉加工、食用油加工、木器加工、印刷等工业,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经济总收入 5173.37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 3020.02 万元 ( 农业收入 1975.67 万元,林业收入 185.25 万元,畜牧业收入 836.91 万元 , 蚕桑收入 15.33 万元 , 渔业收入 6.85 万元 ); 第二产业总收入 803.18 万元 ( 工业收入 537.58 万元,建筑业收入 265.61 万元 ) ;第三产业总收入 1350.17 万元 ( 交通运输收入 479.03 万元,商饮业收入 574.80 万元,服务业收入 203.50 万元,其它收入 92.84 万元 ) 。 2003 年人均收入 965.32 元。
林果业
墨玉镇人多地少,基于对基本农田进行保护 , 在林果业发展中,主要依靠挖掘庭院经济的潜力,抓好老果园改造和庭院经济建设,在大力实施“退桑还果”战略的基础上,主要抓好 650 亩黄桃, 1476 亩核桃的管理工作。积极推广粮林兼作的模式 2003 年,全镇林地面积 6185 亩,其中用材林 1296 亩,防护林 451 亩,经济林 4438 亩(水果 2962 亩,核桃 1476 亩)。庭院改造 1517 户, 2275 亩。 2003 年林业收入 185.25 万元,人均收入 53.78 元,占全镇人均收入 5.57% 。
畜牧业
墨玉镇积极培育育肥大户,建立养殖小区,加快棚圈改造步伐,依靠科学饲养,缩短育肥周期,提高商品畜存栏率。畜牧业主要以养殖大畜牛及育肥羊为主。墨玉镇在畜牧业发展上实行公司十农户的方式,以首德公司为龙头,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使畜牧业成为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和支柱产业。 2003 年末,全镇牲畜存栏数 38880 头(只),人均占有牲畜 1.13 头(只)。其中大畜牛 1740 头,占畜牧总数的 4.4% ,小畜羊 34395 头(只),占畜牧总数的 88.47% 。商品畜 23259 头(只)。培育畜牧养殖大户 53 户。其中育肥户 25 户,养殖户 28 户。家禽 43135 只,其中鹅 1969 只,鸭 3548 只,鸡 37618 只。 2003 年畜牧业收入 836.91 万元,人均 242.96 元,占全镇人均收入 25.17% 。
农业发展
基础农业
墨玉镇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 2003 年粮食播种面积 33617 亩,单产 465.54 公斤 ,总产 15650.11 吨,人均占有粮食 454.2 公斤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 15000 亩,单产 420 公斤 ,总产 6300 吨 ; 玉米播种面积 14000 亩,单产 502.60 公斤 ,总产 7036.4 吨;水稻播种面积 4617 亩,单产 500.90 公斤 , 总产 3212.66 吨。棉花播种面积 800 亩,单产 110.59 公斤 ,总产 88.47 吨。为充分利用有限的耕种面积,墨玉镇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依靠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坚持套种复播的耕做方式,套播一些经济效益高的油菜、豆类、蔬菜、烟叶等。
设施农业
墨玉镇毗邻县城,交通便利,离市场近,信息灵通,有着种植大棚蔬菜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2000 年以来,墨玉镇开始试种大棚蔬菜,并取得良好效益,农民种植大棚蔬菜的效益较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翻几番。种植大棚蔬菜亩均效益 3500 元以上,种植小麦、玉米等只有 400 元 —500 元的收入。 2003 年墨玉镇有蔬菜大棚 117 座, 265 亩,主要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如黄桃、甜瓜、葡萄、西红柿、黄瓜、辣椒等。在技术管理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采取培训和上户服务等方式指导农牧民掌握种植技术。逐步形成全县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实现经济收入 42 万元,平均每个大棚收入在 3500—4000 元之间。
第二、三产业
二、三产业是墨玉镇传统优势产业。二、三产业在人均收入中占很大比重。 2003 年共有大小企业 760 个,其中股份制企业 4 个,私营企业 2 个,从业人员 1747 人,二、三产业收入 2153 万元,占全镇总收入 41% 左右,农村涌现的富裕大户基本上是从事二、三产业的。主要从事建筑、交通运输、印刷、制鞋、地毯编织、餐饮服务业、瓜果蔬菜贩卖等,墨玉县城附近近 80% 个体私营企业主均为墨玉镇人,从事二、三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 7% 左右。
特色产业
手工地毯编织
维吾尔族有着编织地毯的悠久历史。 2002 年以来,墨玉镇充分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地毯编织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使自 80 年代以来长期亏损的镇扶贫地毯厂扭亏为赢。以镇扶贫地毯厂为龙头,发展地毯编织业,由地毯厂提供图案、原料,编织户负责来样加工、来料加工,逐步形成地毯编织拳头产品。 2003 年全镇利用扶贫项目资金为各村下发钢制地毯架 850 个,木制地毯架 1200 个,培育地毯编织户 467 户,编织地毯 9340 平方米 ,总收入 28 万元,人均纯收入近 200 元。
制鞋业
墨玉镇 3 村村民有着悠久的制鞋业传统。 20 世纪 60 年代单纯手工制鞋小作坊发展到如今规模制鞋作坊,制鞋设备不断更新,产品样式也从单一走向多样化,生产的鞋以式样美观、质量上乘而闻名。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商标,产品除满足和田地区需求外,远销喀什、克州、阿克苏等地。墨玉镇 3 村共有 251 户, 1362 人,从事制鞋业的有 45 户,仅制鞋业这一项收入达 22.4 万元,人均收入 164.40 元,占 2003 年全村人均收入的 19% 左右。
特色种植业
维吾尔族中医以玫瑰花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维吾尔族人民十分喜爱种植玫瑰花,但规模都很小,自和田玫瑰酒厂成立以来,对玫瑰花的需求大幅增加。墨玉镇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自 2001 年开始推广在小麦地套种玫瑰花,至 2003 年全镇已有玫瑰花种植户 42 户,种植面积 100 亩,每亩纯收入近 800 元,效益十分可观,是单纯种植小麦、玉米作物的几倍,村民种植玫瑰花的积极性很高。
百度地图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
参考资料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博雅地名分享网.2013-3-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5 17:32
目录
概述
概况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