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笔
自来水笔
优质墨水笔是世代相传的宝物,也是身份的象征、艺术的珍品。它们宝石镶嵌的,也有手工刻画的,笔身圾粗有细,既精美别致又经久耐用。每支墨水笔都是使用者嗜好和个性的真实写照
词语解释
墨水笔 ,即自来水笔。 许地山 《人非人》:“五个人把 可为 底长褂子剥下来,取下他一个大银表,一枝墨水笔,一包银包。”
发展历史
第一支笔的出现
墨水笔
书写是人类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书写的内容和书写工具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从上古旧石器时代到更新世(大冰河时期)末期的精妙洞穴绘画被认为是绘画文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前身。现存的最重要洞穴画是法国多多格(Dordogne)地区的拉斯考克斯(Lascaux)洞穴画(这是绘于公元前30000~20000年的)和在西班牙西北部靠近沙达德地区的奥特米拉(Altamira)洞穴画[那是于公元前15000~10000年由马德林拉(Magdalenian)人所绘的]。每处洞穴画都是用由赭石和其它天然矿石提炼出来的红色、黑色、黄色、赭色颜料所绘成的动物,画的内容有鹿、野牛、野猪等等,这些画气势辉煌,色彩斑斓。这些洞穴艺术的目的和意义尚不清楚,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些绘画作品旨在向观赏者表达其特定的含义。原始人以打猎为业,飘泊不定,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时间进行语言交流。随着对动物的驯化及农业的发展,他们需要并有时间来提高书写技能。他们将一幅幅绘画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故事或记录一件事情,或作为对将来计划的提示。这种绘画文字进一步简化代表一些实物,基本笔划加工得越来越通俗易懂。这些最初的文字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苏美人(Sumerians)将其发展成为书写体系--楔形文字。这些图象文字简化成角形,以便于用芦苇杆的分支压在湿软的泥块上,形成笔划具有楔形特色的文字。自公元前4000年到1000年,楔形文字被晚古时代近东社会群体(如苏美人、海蒂斯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所采纳。这种文字在中东传播的过程中构成了许多语言的基础。在此期间,楔形文字从大约2000个书写符号演化成600个音符。从一种记录神庙管理的做法发展成为记录复杂的医学、天文、法律和数学资料的极有用的工具。公元1844~1857年间,人们对楔形文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识辨能力,成功地翻译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楔形字文稿,用来鉴定了《旧约全书》中故事
的正确性。墨水笔
几乎在同一时期,书写在肥沃的尼罗河流域得到了发展。农民们将尼罗河泛滥的情况以符号的形式刻在石墙上,后来希腊人将这种文字命名为“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意即“神圣的雕刻(字母)”。显然,这个命名会带来误解,其实它们不仅是为宗教目的而刻的,还有纪念性的和非宗教的用途,有时还画在或写在草纸上。与楔形文字不同的是,象形文字的基本结构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纪之间没有变化,甚至已由它发展出宗教和世俗的草书书体。这种文字尽管难写,但美观,它经历了长的历史阶段,并由3种形式的符号组成,它们是图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语音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是一个单独的图画或几何图形。埃及人在文字上最具革命性的贡献是引入了芦苇毛笔、墨水和草纸。这种流利、简单的书写系统起源于他们对更快书写方法的谋求,是现代书写工具的鼻祖。楔形文字简化的目的是提高在软泥块上的刻写速度。埃及这种新的书写方法的速度之快,使正体和草体--神职人员的圣书和凡人的草书--的象形文字都毋须简化。在埃及书写工具的原料多的是。直切开纸氏莎草(Cyperuspapyrus--“纸paper”字就源于此)的芦苇茎,按一定的角度粘上两层,就形成一个平滑、宽大的书写面。一种细小的灯心草植物(juncus,mmaritimus)可用来做毛笔。这种笔是把其芦苇茎的底部压散碎至毛状,上部的蜂室结构可储存足够写完一行文字的墨水。尽管这种方法最早为皇室的专利,但莎草纸在埃及自希腊和罗马统治时代至中世纪期间一直是最流行的书写材料。
羊皮纸、纸和羽毛笔
墨水笔从埃及的毛笔和莎草纸,到我们今天用的墨水笔及纸,其演变是书写工具、墨水和书写面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克服材料物理性能障碍的基础上完成的。古希腊使用的书写工具比埃及的毛笔更坚硬。他们的芦苇笔是用一种硬皮植物Phragmytiscommunis造成的。这种笔尖坚硬,用途广泛。这种新笔具有与铁和木制尖笔一样的硬度,便于在蜡板上写字,所以广被采用,而且不久就出口到埃及。直至公元前2世纪,莎草纸在地中海国家中一直是流行的书写纸。这一时期,除了希腊和小亚细亚的诸国外,罗马帝国对莎草纸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导致了莎草纸的短缺和价格上涨。波利尼长老告诉我们大约在公元前197-156年,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王朝为了阻止其敌对者小亚细亚的白加孟(Pergamon)的尤米尼斯二世(Eumenesll)建立世界第一大图书馆,便切断厂了其莎草纸的供应。羊皮纸“parchment”一词即源于白加孟,是一种由皮革制造的、书写面光滑、莎草纸的替代品。事实上,皮革用于书写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了,白加孟人再改进了加工程序,造成光滑、洁白、可双面书写的皮革纸。
墨水笔从中世纪到公元19世纪,羽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记录厂欧洲文明进程的每一阶段。几乎所有的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学、文学、历史、科学、医学、商业及管理学)无不是依靠这种造价低廉的羽毛笔来完成的。然而第一支羽毛笔的由来和出现时期却无从查考。粗糙的莎草纸
面不适宜书写小而精细的字体,那只有在羊皮纸和精制羊皮纸问世之后才可能,羽毛笔的出现也许是罗马人意识到了空心芦苇杆和飞鸟羽毛间有相似之处,而相信也是偶有所得的。最早记录羽毛笔的资料是在意大利罗维那市的圣维淘(SanVitale)教堂发现的。这里有一件镶嵌工艺品被认为是公元前547年5月17日此教堂落成时完成的,其中展示了圣蒙修(SLMatthew)在桌旁写《福音》时用了羽毛笔和芦苇笔的情景。羽毛笔比以前的笔有了许多可取之处,它有弹性,持久耐用,能削出更细的笔尖,更易流传。所以丝毫不用惊讶的是,它自然而然地成为后来2000多年占主导地位的书写工具,在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更好的书写纸代替羊皮纸。在中国,纸的发明得归功于汉朝的太监蔡伦(约公元105年;中文版编者按:近年的历史考证显示,这个时间还要往前推)。当时的纸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为原料制造的,制造过程是把这些东西捣碎、煮熬、过滤、将残渣铺开晒干而成。纸的制造和使用渐渐随着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向西北传播开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达建成了一座造纸厂。造纸术从这里传到了阿拉伯诸国,首先传到了大马士革,然后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后到了西班牙的爱克塞洛维亚。公元1150年摩尔人建起了欧洲第一座造纸厂。后来于1189年在法国的何朗特,1260年在意大利的伐布雷阿诺,1389年在德国先后建立了造纸厂。此后,英格兰有一个名叫约翰·台特(JohnTent)的伦敦商人于1498年在国王亨利二世在位时开始造纸。19世纪,以碎布和植物为原料的纸基本上被以植物浆为原料的纸所替代。与羊皮纸不同的是:纸相对便宜,能大量而快速地生产,这点对书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得到的书是1457年德国出版的《古腾堡圣经》,此书用来纪念乔那斯古腾堡(JohnnesGutenberg)。这位来自梅锡(Mainz)的金饰匠发明了第一个活用铅字印刷板。印刷书的出现加快了职业文学家的创作。他们以前以抄书为生,现在教人写作。人们一般用家禽、鹅、火鸡、天鹅、乌鸦或水鸭翅膀上的最大五根羽毛来制作羽笔,有时其它鸟身上的羽毛也可用作羽笔。英国在19世纪末对羽笔的需求非常大,数以百万计的鹅被饲养起来,以取其羽毛做笔,还要经哈得逊湾公司从北美进口大量的野鹅羽毛作为补充。羽笔的制造既是艺术,又是科学。羽笔在使用过程中笔尖容易磨损变秃,因此得不断削出新笔尖。有经验的书写人员可用各类的小刀或代代相传的袖珍削笔器去重复削切翎管(羽毛硬管)以延长羽笔的使用寿命。但是,许多人并不能掌握这一技巧,因此大多数人都使用削好的羽笔,用秃之后便丢弃,换新羽笔。1809年,一位英国发明家约瑟·布莱曼(JosephBramah,1749一1815)为一种机械羽笔削切器申请专利,这是以前削切器的改良产品。这种削切器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它将翎管切成数段,每段削尖,这样从一根羽毛上可切取许多羽笔尖。这些第一次利用机器制成的笔尖以“布莱曼专利笔”命名出售。这些笔尖被安置在布莱曼专利笔的笔杆上,以有锁圈的旋环夹紧。许多笔杆由珍贵的金属、象牙、玳瑁和宝石等制造,造型各具特色,它们是现今许多收藏家梦寐以求的收藏品。 布莱曼笔取得的专利保护15年以后就结束了,这引起了许多零售商,如帕尔玛(Palmer)、柯柏(Cooper)、威尔斯(Walsh)和莫登(Modan)等的竞争。随着这些公司的日益兴隆,羽笔杆也出现了千姿百态的造型,尤其莫登公司注册了许多造型超凡脱俗的笔杆,其中一种是仿手型笔杆,其笔尖就好像是被一只手捏着一样。激烈的竞争引起了羽笔笔尖价格的下跌,从1809年的3先令买25只笔尖到1824年1先令6便士买100只,所以羽笔尖一直流行到1845年,最后直到被钢笔替代为止。
金属笔
墨水笔金属笔的祖先可追溯到最初的金属唱针。人们为寻找羽笔的金属替代品花了很大工夫,想找出一种不用精心削尖和保护的笔尖。很多人误以为金属笔是在18世纪后期发明的,而事实上金属笔早就使用了。在一本1465年出版,由约翰·法斯特(JohnFust)和彼得·雷艾佛(PeterSchoeiffer)合著的书中就谈到了“墨水和铜制芦苇杆”,所谓的铜制芦苇杆大概就是指用金属制成的芦苇杆状笔。又过了一个世纪,约翰·纽道夫(PeterNewdorffer)于1544年出版了一本书,书中又提到了用铁和铜管或薄黄铜片做的笔。然而当时的技术又一次限制了这种新构思的进一步发展。金属笔还不具有羽笔的天然柔韧性,金制的笔尖虽然很柔软,但又磨损得太快。1750年以后,仿羽笔的银制笔脱颖而出。这种笔常饰有雕刻图案和日期,但使用起来笨重不便。在整个16、17和18世纪,人们曾多次设法制造金属笔,但没有任何一种笔能适用于日常书写和投入大量生产。墨水笔最终在19世纪,经锻压、用钢片制成的钢笔开始成为全社会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早在1540年就进行过钢铁制笔生产的实验,但到了17世纪80年代才开始大量生产这种笔。领导当时欧洲各国工业潮流的英国首次制造了价格低廉、大量生产、性能可靠的钢笔尖。英国伯明翰人森姆·哈利逊(samuelHarrison)是第一位有记载的钢笔尖制造商,他大约于1780年开始出品钢笔尖。后来另一位伯明翰的钢笔尖制造商约翰·米歇尔(JohnMitchel)开始使用机器制造钢笔尖,取得了笔尖制造业的突破性进展。1830年,詹姆斯·佩里(JamesPerry)在笔尖肩上做了两个与笔尖中央主缝平行的小切口来提高钢笔的弹性。在后来的几年里,又有一名叫约瑟·吉洛特(JosephGillot)的伯明翰制造商,经过最后的改进,制造出了可与羽笔的书写感觉相媲美的金属墨水笔。在1842-1850的8年当中,吉洛特笔尖年产量从7000万个提高到18亿个。在书写工具的历史中,钢铁制笔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在19世纪20年代,持续发展的金制笔更对墨水笔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直接作用。1822年前后,威廉·道蒂(WillamDoughty)这位伦敦手表匠已开始制造并出售V形金笔尖,笔尖由当地的一位宝石匠约翰·罗斯(JohnRose)切割并嵌以红宝石。工艺程序的发明者可能是罗斯而不是道蒂,因为道蒂没有对该工艺技术申请专利。道蒂牌嵌红宝石尖的笔价格昂贵,笔杆常用名贵的材料(如玳瑁镶嵌金)造成。然而道蒂指出:它们还是比较实惠的,理由是这种笔尖持久耐用。不久其它商人也都争相制作这种笔尖了。 墨水笔1800年之后不久,英国科学家威廉·海德·伍拉斯顿(WilliamHydeWoolaston)发现了可压制的白金产品,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又发现四种可压制元素:铱、锇、钯和铑。接着伍拉斯顿生产出了极其坚硬的锡铑合金,大约于1822年他发现这种合金正适合制造笔尖。到了1825年,伍拉斯顿估计他所生产出来的合金可用来制造6500个笔尖,就把这批合金卖给了伦敦一位仪器设备与红宝石笔尖制造商罗宾逊(T.C.Robinson),罗宾逊把铱制的尖端融合到柔软的金笔尖上。罗宾逊并没有接受伍拉斯顿发明的另一种合金--锇铱合金,原因是这种金属极为坚硬,难以磨削加工成笔尖,后来这种合金却被约翰·伊萨克·霍金斯(JohnlsaacHawkins)购买下来。霍氏在1833-1843年间制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车床,转速达每分钟10000转,用它制造出了一种铱制笔尖的墨水笔。1835年8月,由于铱的短缺,霍金斯将他的制笔生意转卖给纽约的西门·海德(SimeonHvde)。铱制笔尖在美国获得巨大成功,笔尖制造厂家也迅速增加。这些广泛流传的笔尖对首批真正实用的墨水笔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墨水笔.在线汉语字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3 12:33
目录
概述
词语解释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