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芦子
唐代杜甫诗作
《塞芦子》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分析了安史叛军的意图,提醒朝廷加以防备,并提出具体策略,集中表现了杜甫的战略思想和爱国精神。全诗以韵语为奏议,切近时事,剖析深刻,集中体现了杜甫感时忧国的迫切心情。
作品原文
塞芦子⑴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⑵。
边兵尽东征⑶,城内空荆杞⑷。
思明割怀卫⑸,秀岩西未已⑹。
回略大荒来⑺,崤函盖虚尔⑻。
延州秦北户⑼,关防犹可倚⑽。
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⑾?
岐有薛大夫⑿,旁制山贼起;
近闻昆戎徒⒀,为退三百里。
芦关扼两寇⒁,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⒂,胡行速如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塞:堵塞,设兵断守。芦子:指芦子关,故址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与靖边县交界处,因其地有两崖峙立形如葫芦而得名,唐时属延州。塞断芦子关,所以阻退敌人西进之路。题注:芦子关,属夏州,北去塞门镇一十八里。
⑵五城:指定远、丰安和三个受降城,都在黄河以北,故曰“隔河水”。《全唐诗》注:方镇表,朔方节度领定远、安丰二军及三受降城,为五城。
⑶边兵:即守五城的兵。因讨安禄山故尽东征。
⑷荆杞:指荆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带钩刺,每视为恶木,用以形容蓁莽荒秽、残破萧条的景象。
⑸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旧将,突厥人。怀卫:二州名。至德二载(757)叛将史思明舍弃怀卫二州而自博陵兵进太原:舍河北而西,所以说“割”。
⑹秀岩:高秀岩,本哥舒翰部将,后降安禄山,至德二载正月,率兵西进,与史思明合击太原。
⑺回略:迂回包抄。大荒:指西北。来:一作“东”。
⑻崤函:指函谷关。崤是崤山,西连函谷,故函谷亦称崤函。地极险要。时已为叛军占有。
⑼延州:今陕西延安。《全唐诗》注:塞门镇本属延州,开元二年(714),移就芦子关。秦北户:秦地的北门。曰户,见得是出入必经的要地。
⑽关防:即下芦子关。
⑾疾驱:急速行进。
⑿岐:即扶风郡,至德元载(756)七月改为凤翔郡(今陕西凤翔)。薛大夫:即薛景仙,曾任陈仓县令,马嵬事变中,杀杨国忠妻裴柔、幼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后任扶风太守,兼防御史。扶风失陷后,又率兵收复之。《全唐诗》注:薛景仙为扶风太守,贼寇至,击却之。岐:一作“顷”。
⒀昆戎:古代西域国名。昆,昆夷;戎,犬戎。此指吐蕃,亦即上句所谓“山贼”。
⒁两寇:指史思明和高秀岩。
⒂能:一作“敢”。帝阍(hūn):即天子之门。阍,一作“门”。
白话译文
定远、丰安等五城是多么遥远啊!远远地分散在黄河以北。
守卫边城的士兵都去东征叛军了,城内空虚只剩下一片荆杞。
史思明舍弃怀卫二州,向西北进攻太原;高秀岩也奉兵西进,与史思明合兵进击。
他们是要迂回包抄大西北,把唐王朝的抵抗力量彻底摧毁,而并不想以函谷关作为主战场。
延州是秦地的北大门,那里的关防还是可以倚仗的。
如果能调遣一万士兵急速奔驰去堵塞芦子关,就可使敌人的明谋破产。
凤翔城有薛景仙大夫守卫,能够从旁抑制吐蕃;
最近听说前来侵犯的吐蕃,被他击退了三百里。
芦子关可以扼制史思明和高秀岩的西进,堵塞此关的深远意义就在这里。
谁能去把这个建议奏知天子呢?时间紧迫啊,须知叛军行速如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春,时杜甫身禁长安安史叛军中。当时他得知叛军意图,生怕朝廷没有防备,就写了这首诗表明自己的担心。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筹边之策,是杜甫被叛军困在长安时期感时忧国的迫切心情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
开头四句是说朔方节度使所领五城都在黄河以北,五城守兵东征,防备空虚。“思明”二句是说史思明割弃怀州、卫州,与叛将高秀岩等会合而移兵西北攻取太原。怀州、卫州都属河北道,这时史思明舍河北而西,所以说“割怀卫”。
“回略”二句,是说敌人这次用兵,是要迂回包抄大西北,所以潼关以东素称“崤函之固”的险要地形虽已落到他们手中,他们并不打算从这里发动进攻,即使不时骚扰,只不过虚晃一枪,牵制对方而已。当时唐肃宗已经由灵武到彭原,叛将们“回略大荒来”,显然有从根本上摧毁唐王朝抵抗力量的意图。杜甫认为延州(今延安)是陕北的门户,关防犹可倚仗,如果能迅速调一万人来堵塞芦子关,自会制止住敌军的西进。这就是“延州”四句的意思。
“岐有”四句插入薛景仙事,不止是表彰他的功勋,也是借以说明近畿如能设法牵制敌人,则更有助于扼制叛军西进。这也是杜甫所献筹边策的一个补充意见。
结尾四句表明作这首诗的本意在提醒朝廷注意当前的危机,也流露出敌人进军神速而自己又无法向朝廷报信的焦急情绪。这个结尾和《悲青坂》的最后两句“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是同样的一种万分焦虑的心情。无怪他曾对唐肃宗说:“臣以陷身贼庭,愤惋成疾。”(《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不久,叛军围攻太原,并想进一步囊括朔方、河、陇的军事行动失败,但战乱并未平息,杜甫身陷贼中,心情仍然愤惋。
从这首诗中不仅可看出杜甫筹边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可见杜甫“临危莫爱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的爱国精神。
名家点评
明代王嗣奭杜臆》:明是条陈边事,岂可以诗论!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朱又曰:此诗首以“五城”为言,盖忧朔方之无备也。……“谁能叫帝阍”,即《悲青坂》所云“焉得附书与我军”也。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此杜氏筹边策也。灼形势,切事情,以韵语为奏议,成一家之言矣。起四句,从帝所在说起,谓朔方悬远而空虚也……“延州”四语,乃是扼要本旨。曰“秦北户”者,自灵武来由此入,南达长安由此过。而河东之贼,来截两头,亦由此进。以我塞之,则我可通而彼可扼也。“岐有”四句,插入绝奇。一见设守有成效,一见助守有声援。岐在延西,尚且如此得力,况延州尤据形要而逼贼冲者乎?末四语表明本意,复为危同以惕之。“速如鬼”者,稍迟则彼乘之矣。幸而当日太原不破,贼不得西耳。不然亦危矣哉!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以韵语代奏议,洞悉时势,见此老硕画苦心。学者熟读此等诗,那得以诗为无用,作诗为闲事?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0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