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缪尔·朗赫恩·克列门斯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游广阔,威廉·迪安·豪威尔士、
布克·华盛顿、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
马克·吐温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其于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
纽约州艾玛拉。
作家笔名
“
马克·吐温”是其最常使用的笔名,一般认为这个笔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生涯,与其伙伴测量水深时,他的伙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两个标记”,亦即水深两浔(1浔约1.8米),这是轮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条件。但亦有一说,指其在西部流浪时,经常在酒店买酒两杯,并要求酒保在帐单上记“两个标记”。然而,孰真孰假,或两者皆虚,则无从稽考。他的真名叫“萨缪尔·克里更斯”。
作家生平
童年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国
密苏里州佛罗里达的乡村的贫穷律师家庭。他是家中7个小孩的第6个小孩。他只有两个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过后幸存下来,他的那两个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奥利安·克列门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法官,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缪尔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开始了独立的劳动生活,先在印刷所学徒,当过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
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儿时生活的贫穷和长期的劳动生涯,不但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累积了素材,更铸就了一颗正义的心。他的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在他四岁时死去,而他的哥哥本杰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后亦死去了。他的另一个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温出生前三个月。继这班年龄较
马克·吐温大的兄弟姊妹之后,吐温又有一个弟弟--亨利·克列门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在吐温4岁时,他们一家迁往
密苏里州汉尼拔(Hannibal)的一个
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这就成为了他后来的著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
顽童流浪记》中
圣彼得堡的城市的灵感。 那时,
密苏里州是联邦的奴隶州,而年轻的吐温开始了解奴隶制,这成为了往后在他的历险小说中的主题。
马克·吐温是色盲的,而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诙谐玩笑。1847年3月,当吐温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炎。接着的那一年,他成为一名印刷学徒。1851年,他成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并开始给他哥哥奥利安创办的《汉尼拔杂志》(Hannibal Journal)写草稿。在他18岁时,他离开汉尼拔并在纽约市、费城、圣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当过印刷工人。22岁时,吐温回到
密苏里州。在下
密西西比河到纽奥良的旅途中,轮船的领航员“碧士比”要吐温终身成为轮船领航员,而这职业是当时全美国薪资第三高的职业,每月250美元(等于现在的155,000美元)。
由于那时的轮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间亦不可以开灯。领航员需要对不断改变的河流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可以避开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温在他得到领航员执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丝不苟地研究了
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执照前的训练期间,吐温说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门斯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于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于亨利工作的那艘轮船爆炸。吐温为此感到极内疚,并在余生中一直觉得他自己需负上责任。可是他继续在河上工作并一直是领航员,直到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而缩减了
密西西比河的交通。
旅行与家庭
密苏里州是一个奴隶州,并被大部分人视为是属于南部的一部分,但密苏里州并没有加入联邦。当战争开始时,吐温和他的朋友加入了一队联邦的民兵部队(这在一部1885年的短故事“The Private History of a Campaign That Failed”中有相关描述),并加入了一场战争,在那场战争中有一个人被杀。吐温发现他根本不能忍受自己杀任何人,因此他离开了。他的朋友加入了南军;吐温则到他的哥哥奥利安那里去,那时奥利安被任命成为内华达的州长的秘书并管理西部。
吐温与他哥哥乘公共马车花了2星期多横越了大平原区和洛矶山脉。他们到了盐湖城摩门教的社会。这些经验成为了《艰苦岁月》一书中的主要部分,并给《卡城名蛙》提供了资料。吐温的旅程结束在内华达维吉尼亚城的银矿那里。在那里,他成为了一名矿工。
在放弃矿工一职后,吐温在维吉尼亚城的一家报纸《企业报》工作。
吐温次后到
加州旧金山旅行,在那里他继续当一名记者,并开始做演讲。他见了其他作家如布瑞特·哈得等。一次他被分配到
夏威夷州,而这成为他的第一次演讲。1867年,一家当地的报纸提供了一次往地中海地区的轮船旅游。
在他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他亦见了查尔斯·兰登(Charles Langdon)并看到兰登姊姊欧丽维亚(Olivia Langdon)的相片。吐温对她立即一见钟情。他们在1868年见面,并在一年后订婚,1870年于纽约市艾玛拉结婚。欧丽维亚生了儿子兰登,但兰登在19个月时死于白喉。
1871年,吐温一家迁往康乃迪克州哈特福特。在那里欧丽维亚生了3个女儿:苏西、克拉拉和让。吐温亦成为了作家威廉·迪安·豪威尔士的好朋友。
吐温之后再度到欧洲旅游,这在1880年一部书《浪迹海外》有作描述。1900年他回到美国,给他的旧公司偿清欠款。吐温的婚姻维持了34年,直到欧丽维亚于1904年去世。
1906年,吐温开始给《北美评论月刊》写他自己的自传。一年之后,牛津大学把一个文学博士学位颁给他。
吐温比让和苏西都活得久。他经过了一段忧郁的时期,这是从他的爱女苏西在1896年死于脑膜炎时开始的。欧丽维亚在1904年的逝世及让在1909年12月24日的死令吐温更忧郁。
作家生涯
马克·吐温的第一部巨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于《纽约周六报刊》首次出版。这作品在那里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完成得太迟,赶不及纳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国西部特色著作的书中。
这以后,《沙里缅度联邦报》派马克吐温去当时被称为三明治群岛的夏威夷作通讯记者,给联邦报寄来关于那里的事情的信。后来他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地报》工作时也是根据这些幽默的信件写出的,因为《加利福尼亚大地报》派了他取道巴拿马运河从旧金山到纽约市,作巡回记者。当时他就不断寄出信件给报纸出版,讽刺而幽默地记录他的所见所闻。1867年6月8日,吐温乘游艇前往费城,要住5个月。这一游导致了《傻子旅行》的诞生。
1872年,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吐温的下一作品《艰苦岁月》把焦点放在美国社会上。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因为这以前的两本书都是旅行文学作品,而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写成的。
吐温之后的两本着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吐温写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王子与乞丐》的故事情节虽然今天常出现于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但其实并不普遍被接纳。这是吐温首次尝试写“乞丐”,其缺点是吐温在英国社会并没有太足够的经历。《王子与乞丐》写作期间,吐温亦开始了《
顽童流浪记》的写作,并也把另一部游记,《浪迹海外》完成掉。《浪迹海外》是
马克·吐温往
中欧及
南欧旅行的游记。
吐温之后的出版著作为《
顽童流浪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
顽童流浪记》是《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吐温于1876年夏,《
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手写了约400页的《
顽童流浪记》故事内容。
吐温的妻子死于1904年,这以后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审查员及编辑者--他的妻子不喜欢的书籍出版。这些书中有一本是《神秘陌生人》,这本书并未在吐温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们找到1897至1905年之间的三种版本的手稿。这三种版本令这部著作的出版情况很混乱,而现在才可得到吐温最先写的版本。
吐温最后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传。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编辑者把这自传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温的幽默字句被删掉了。
财务问题
马克·吐温及亨利·罗杰晚年时的友谊。吐温从出版著作赚了很多钱,但他不适当的投资令他浪费了很多钱,其中大部分是投资在一些新发明上。这包括一种新创的铁箍、一种新的蒸汽机、珂罗版(用来给印版雕刻的机器)和一种排字机。最后,还有他的出版社,起初能成功卖出尤里西斯·格兰特的回忆录,但后来还是失败了。
吐温的作品能写成,功也该归他的一个新朋友,因为他解决了吐温的财务困难。1893年,他与财政家及标准石油公司首长亨利·罗杰开始了长达15年的友情。罗杰首先为吐温申请了破产。然后罗杰把吐温著作的版权移交给吐温妻子欧利维亚,以免债权人夺得版权。最后罗杰把吐温的所有钱还给了债权人。吐温之后开始他的环球演讲旅行,把债务都还光了。
后人评价
近代幽默文学的泰斗!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顽童,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作品目录
《竞选州长》
《乞丐王子》(1882年)
《卡县名蛙》
《百万英镑》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三万元遗产》
《案中案》
《苦行记》
《坏孩子的故事》
《火车上的噬人事件》
《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
《田纳西的新闻界》
《好孩子的故事》
《我怎样编辑农业报》
《大宗牛肉合同的事件始末》
《我给参议员当秘书的经历》
《康州美国佬奇遇记》(1889年)
《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
《神秘的访问》
《一个真实的故事》
《法国人大决斗》
《稀奇的经验》
《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
《他是否还在人间》
《和移风易俗者一起上路》
《狗的自述》
《镀金时代》
《人的五大恩赐》
《傻子旅行》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
创作年表
1852年5月1日 《拓殖者大吃一惊的花花公子》发表于
波士顿的幽默周刊《手提包》上。这是赛缪尔·克莱门斯的处女作。(自学的
马克·吐温在印刷所当学徒、排字时,即开始练笔,发表这个处处女作时年17岁。)
1864年6月 移居旧金山,在《晨报》工作。开始为《旧金山人》写稿,时主编为小说家勃勒特·哈特。
1865年11月18日 纽约的《星期六邮报》发表了
马克·吐温的《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各处纷纷转载,
马克·吐温开始在国内取得名声。
1867年4月25日 查尔斯·韦勃出版了
马克·吐温的第一本书《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和其它随笔》。
1869年7月
马克·吐温的《傻子国外旅行记》出版,发行者为易里夏·勃里斯。
1872月年2月 《艰难历程》由勃里斯的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73月年冬
马克·吐温与作家查尔斯·特德雷·华纳合作,写了《镀金时代》。华纳为其在哈特福特的邻居。
1873年12月 《镀金时代》出版。发行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起一个幽默而讽刺的名字,并为世人所认同,尚乏先例)
1874年夏
马克·吐温开始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并把《镀金时代》编成剧本。当时是在纽约的埃尔弥拉附近的夸雷农庄。
1876年1月 《康涅狄克焦最近的狂欢节上的罪行纪实》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
1876年夏
马克·吐温开始写《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地点在夸雷农庄。
1876年10月 与勃勒特·哈特合作写喜剧《阿星》。十二月完成,但两人的友谊从此难以维持。
1876年12月 《
汤姆·索亚历险记》由勃里斯出版。时间是在交稿后一年以上,这样就没有能赶上圣诞节的好生意季节。
马克·吐温开始考虑换一家出版商出版其著作。
1877年7月31日 《阿星》在纽约的“第五条街剧院”演出。五周后停演,演出者在钱财上有亏损。
1877年1月1月 开始写《王子与贫儿》。
1878年春—1879年夏 全家往欧洲旅行,特别是游了德国。为《国外旅游记》收集了材料。
1880年3月 《国外旅游记》出版。出版者为美国出版公司的勃里斯。
1881年12月 《王子与贫儿》出版。出版者为
波士顿的詹姆斯·勒·奥斯谷特。
1882年4月
马克·吐温重访密西西比河上,以便为其《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的下半部收集材料。他遍访
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直到五月底。
1883年夏
马克·吐温在夸雷农庄完成了《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的写作。《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由奥斯谷特出版。
1885年2月18日 《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85年3月 麻省康谷尔顿的图书委员会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为“无聊之作,只能供贫民窟阅读”。不得放在书架上,从而开始了禁书的一段历史,其影响直至今日。虽然如此,到五月份时,《赫克》出售了五万一千本。(这样的禁书是个别单位的,并非全国性的)
1885年1月2日 惠勃斯特公司出版了《格兰特回忆录》,格兰特一家收益四十万元, 使得他们能免于破产。
马克·吐温也深信自己有经商的天才。 (格兰特将军,1月869—1月877任总统。格兰特与
马克·吐温交谊较深)
1886年1月
马克·吐温开始写《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
1889年12月 《在亚瑟王朝的康涅狄克州的美国佬》由惠勃斯特出版公司出版。
1894年4月16日 《汤姆·索亚在国外》由惠勃斯特公司出版。
1894年11月 《傻瓜威尔逊》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896年5月 《冉·达克》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6年1月1日 《侦探汤姆年索亚》由哈泼公司出版。
1897年1月1日 《赤道游记》由美国出版公司出版。
1901年2日 《致坐在黑暗中的人》在《北美评论》上发表。(这是
马克·吐温反对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实行侵略的名篇)
1910年4月21日
马克·吐温因狭心症不治逝世。
在美国,
马克·吐温似乎有两个,一个是读者眼中的马克·吐温,一个是批评家眼中的马克·吐温。在读者看来,
马克·吐温幽默、滑稽、诙谐,夸张得要命,可又蛮真实的,有时还带点刺儿;他的美国味道很足,男女老少都喜欢读。在批评家看来,事情就复杂了。
马克·吐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家?是无害的滑稽家,还是社会讽刺家?早期这么乐观,后来为什么这么悲观?他到底是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天才,还是看风使舵的庸人?他究竟是热爱美国还是痛恨美国?……这些涉及到对他总评价的问题近一百年以来没有停止过争议,是一大研究课题,在美国叫做“马克·吐温问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
马克·吐温是以“说笑话的能手”登上美国文坛的。一般的评论文章或者文学年鉴总是把他与“滑稽作家”、“幽默家”、“滑稽小品的作者”归成一类,其特长是“为大多数人提供无害的消遣”。
马克·吐温生前遭到最猛烈的抨击是在《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之后。这部作品先在英国出版(一八八四),后在美国《世纪杂志》上选登(一八八五)。选登时编辑为了“保护读者趣味”,删掉不少“粗话”和“低级描写”。即使经过防疫措施,高雅的读者还是抗议以讲究文体著称的《世纪杂志》居然发表这样低级庸俗的东西。但是,
马克·吐温好像没有听见这样的批评,也不怕戴“败坏英语文风的主要代表”这顶帽子,在美国出版《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时居然一字不改。
阿堪萨斯的《旅行家》宣布说:“这本书因庸俗粗糙受到谴责”,这是因为“庸俗幽默的时代已经过去”,“由于读者趣昧日趋高雅,夸张的幽默也为时不久了。将来的幽默必须纯净和忠实。”
标准的“少年优秀读物”《小妇人》(一八六八——一八六九)的作者阿尔柯特奉劝
马克·吐温:“如果克列门斯先生找不出什么好东西的话,那么最好就别为我们思想单纯的少年男女写作了。”
为什么后来证明是美国十九世纪的一部杰作在当时受到如此冷遇呢?
马克·吐温是西部作家,他的创作素材都是在西部获得的。粗犷、开放、幽默的艺术特色也是西部的。但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是在东部,西部作家的命运操在东部批评家手里。东部批评家有时也欣赏西部的幽默作品,不过那是为了猎奇,为了消遣,并不认为这是严肃的文学创作。在他们眼里,幽默家无异于滑稽演员,专长插科打诨,不能与当时的名家爱默生、朗费罗、霍尔姆斯等人并提。他们的文学趣味是“一个名叫维多利亚的时代传到美国来的,当时粗鲁的美国人忽然发了大财,就要寻求一些行为的准则,用来掩盖他们的粗俗,要有一些上流的新式男女来做做榜样。书中必须告诉人们,怎样才是正派的,作家们也就这样写了。”①这大体上就是所谓斯文传统,斯文传统的绅士批评家怎么能赞成把流浪儿、黑奴当作主人公?行骗、宿怨、格斗怎能成为文学题材?赌咒、发誓、骂人话算什么文学语言?东部批评家可以欣赏
马克·吐温的幽默才能,却不承认他有什么严肃的创作目的。
转机出现在八十年代末。那时候
马克·吐温已经出版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一八八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格州的美国人》(一八八九)等四部重要作品,通过创作实践,他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幽默的作用,并且懂得怎样在理论上保卫自己。他指出“幽默家虽然轻松,却有一个严肃的目的”——“嘲弄虚伪,揭露伪装”,幽默家是“王公贵族、特权人物和一切骗人玩意儿的天敌,是人类权利、人类自由的天然朋友”。②一些早就认出
马克·吐温不同凡响的批评家、作家,如C.H.威伯、勃瑞特·哈特、威·迪·豪威尔斯,现在不再是少数派,他们当初的意见越来越为多数人所接受,其中豪威尔斯(W.D.Ho wells)的观点尤其明确。作为有影响的批评家,他指出,
马克·吐温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幽默家,在于“笑话里含严肃的意味,这是他反复思考政治、社会可笑之处以后所采取的表达的方式”。一九一0年,马克·吐温去世那一年,豪威尔斯在《我的马克·吐温》(MyMarkTwain)一书中作出当时对马克·吐温的最高评价:
爱默生、朗费罗、洛威尔、霍尔姆斯——这些人我都认识,我还认识我们其他的智者、诗人、先知、批评家、幽默作家;他们互相类似,象其他文人一样;但是克列门斯是独一无二的,无法企及的,他是我们文学中的林肯。
正当
马克·吐温在天堂与塞万提斯、莫里哀等喜剧大师欢聚的时候,人类又传噩耗。一九二○年,一位名叫范·魏克·布鲁克斯(Van WyckBrooks)的批评家,运用精神分析法对马克·吐温进行解剖,发表了一部全面否定马克·吐温的专著——《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The Ordealof Mark Twain)。他认为
马克·吐温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却具有屈从环境的软弱性,在加尔文教、金钱诱惑和东部上层阶级文学趣味的强大压力下经不起考验,终归失败。
布鲁克斯把
马克·吐温的一生分成三个阶段。童年是在一个缺乏温暖的家庭里度过的。他幼时有梦游症,说明他有两个自己、两种倾向、两种愿望:一方面要表现个性,一方面又屈从母亲。他站在父亲的棺材前向母亲保证今后“要做个好孩子”,证明他顺从严禁自己的加尔文教的社会环境。他家庭之外的生活环境同样糟糕:汉尼伯尔镇地处开发不久的中西部,是“文化的沙漠”,“天才的种子必然会死亡”。第二阶段中,在密西西比河上四年的领港生活,是他与社会关系最融洽的时间:他赚钱,家里人满意;又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智,所以《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开头几章写得极有诗意。可是到了西部之后,他为投机发财的社会风气所包围,又一次放弃艺术的追求,头枕找矿致富的美梦。那么他是怎么成为作家的呢?布鲁克斯说:“他下意识的愿望是当艺术家,但这是发挥个性的行业,而发挥个性在他母亲看来是罪恶,在社会看来是耻辱。母亲和社会这两个方面都要求他做个生意人,而他又不可能调动自己身上必需的能量去满足这个要求。美国作家们一生中经常遇到这种困境!我们看到,这种困境终于导致
马克·吐温变成了幽默家。”③按布鲁克斯的理解,
马克·吐温之当幽默家,与他想找到矿脉发财同出一源,是他又一次出卖自己艺术天才的例证。
第三阶段是到东部同奥丽维亚·兰登结婚之后。布鲁克斯认为,这位富商的小姐生活圈子狭窄,唯父辈意见是从。
马克·吐温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不得不同时讨好她那个社会圈子,而那个高雅而又庸俗的社会之所以接受这个“没有教养的”西部幽默家不是看中了他的才能,而是因为他的才能能够赚钱。奥丽维亚根本认识不到她的丈夫是天才,却以自己平庸的文学趣味把关,经常删改
马克·吐温的作品。她居然认为《王子与贫儿》比《哈克贝利·费恩》高得多!
马克·吐温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天才去炮制迎合群众趣味、能赚大钱的小说。布鲁克斯惋惜地说“
马克·吐温实际上找了一个第二个母亲”!另一个对他发生巨大影响的人是《大西洋月刊》主编、全国闻名的批评家、作家豪威尔斯。
马克·吐温把他当成“解罪神父”,豪威尔斯怎么说他怎么改,把他的批评意见当作金科玉律,而豪威尔斯的主张是描写“生活温和的一面”,“力求避免使自己和读者痛苦的题材”。“斯文传统”就是“通过豪威尔斯改造了
马克·吐温”。
这里,布鲁克斯再次运用他的“双重性格说”:
马克·吐温身上“那个不自觉的自我”本能地反叛豪威尔斯的艺术观点,他大骂简·奥斯丁就是发泄对豪威尔斯的不满,因为后者把简·奥斯丁推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但
马克·吐温的软弱性是主导的,心甘情愿把自己摆在从属豪威尔斯的地位。
布鲁克斯认为,
马克·吐温在“第二个母亲”和“解罪神父”的改造下,扼杀了艺术的自我。他到晚年懊恼不已,连声诅咒人生。他“谴责失败的人生,恰恰表现了他自身的失败。”这是布鲁克斯最后的诊断:
马克·吐温是一个受到破坏的灵魂,受挫折的牺牲品。正如精神分析学家所提供的无数病例一样,仅这一点就足以解释他晚年的懊丧。他受到阻碍,遭到分裂,甚至违反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他身上的诗人、艺术家本性萎缩成了愤世嫉俗者,整个儿人成了一个精神虚弱者。
《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发表后引起巨大的反响。反对的有之,赞同的也有之。
布鲁克斯的分析无疑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最明显是方法论的错误。他不是全面考察
马克·吐温的全部材料,分清主次得出结论,而是先有一套概念,然后选用有利于自己的材料。其次,他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阿·庇·佩因(A1bert Bigelow Pai-ne)的
马克·吐温传记,这本传记出版较早,有些材料不甚可靠,如马克·吐温站在父亲棺材前向母亲保证这一传说。同时,作者否定西部幽默也暴露了他贵族化的偏见,他把这种文学形式与传统的形式对立起来,说明他自己也还没有摆脱“斯文传统”的影响。
然而,《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仍然是马克·吐温批评史上一部重要著作。布鲁克斯提出的问题是实际存在的。
马克·吐温某些作品质量不高,明显是为赚钱仓促成章;这不能说同美国商业社会毫无关系;他后期确有悲观懊丧情绪,尤其表现在《什么叫做人?》和《神秘的陌生人》中。这些问题是严肃的,不容回避的。而且布鲁克斯作为有独立见解、有远见的批评家,一直怀有严肃的目的。他的本意是想打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学的束缚,抵制商业化社会对文学艺术的腐蚀,他是为创造新文化而呐喊。所以马尔科姆·考莱说,自“布鲁克斯以来,批评风气为之一变”。④
可惜的是,布鲁克斯在选择
马克·吐温作靶子的时候,由于对西部文化的无知,又套用他一知半解的精神分析知识,使自己丧失应有的说服力。
布鲁克斯的观点自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批驳最猛烈的是伯纳特·德沃托(Bernard Devoto),他的《马克·吐温的美国》(Mark Twain’sAmerica,一九三二)是捍卫马克·吐温的代表性著作。
德沃托的主要观点有两个:一、西部文化造就了
马克·吐温,而不是相反。二、
马克·吐温到了东部以后,没有把自己出卖给绅士阶级。
德沃托本人来自西部,是研究西部文化的专家。他认为,西部并非一片沙漠,黑人、印第安人和来自各地的白人拓荒者、移民,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他们在拓荒活动中形成不同于东部的西部文化。许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经过说故事人、记者和作家们不断的艺术加工,具有粗犷开放、幽默、诙谐等特色。
马克·吐温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并且以自己的卓越才能加以发展创造,成为杰出的西部作家。他作品中宽广的视野、诗的质地也都与拓荒地区的大森林、大河和大草原密不可分。德沃托指出,西部也有坏的方面,凶杀、赌博、宿怨、格斗等等时有发生,这一些也在
马克·吐温作品中出现,所以马克·吐温表现的是大西南地区整个的文明,是美国的全面形象。
《马克·吐温的美国》还认为马克·吐温夫人和豪威尔斯为马克·吐温作品所作的修改主要是删去粗话、俗语和有可能得罪人的用语,不仅不涉及主要内容,反倒帮助马克·吐温去掉西部幽默中一些低级的东西。“改造
马克·吐温”既谈不上,又何来“出卖自己的天才”呢?德沃托总的结论是:
在
马克·吐温那个时代的作家中,没有一个象他那样接触到美国生活这么多的方面。他思路阔广,不安于现状,不知疲倦,什么事情都要探个究竟。有人说他的幽默不触及那个时代的弊端,实际情况是:我们经过研究之后,发现他那个时代的弊端很少不被他嘲弄过、讽刺过、讥笑过。政府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包括贿赂、腐败、收买、把人民的正义当儿戏等等,他全评论过。有人说他向社会上的庞然大物投降,然而抨击那个腐败的美国的批评用语“镀金时代”,正是他想出来的。在他创作的宽阔范围之内,社会的烂疮疤他没有一个不揭的。⑤
《马克·吐温的美国》出版后,马克·吐温的批评家们明显分成两派。德沃托之所以没有完全说服布鲁克斯派,原因在于: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德沃托或者没有涉及(如
马克·吐温作品艺术质量的不平衡问题),或者轻描淡写(如后期悲观情绪问题)。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依然关系到对
马克·吐温的总评价。
马克·吐温许多材料尚未问世,也使两派分歧无法终止。正如德沃托所说“在这些材料未公布的情况下,对
马克·吐温的一切批评都不是定论。”
布鲁克斯与德沃托两派之争,也反映到三十年代美国左翼文艺批评家中来。V.F.卡尔弗顿在《美国文学的解放》(一九三二)一书中批驳布鲁克斯的“失败说”,认为
马克·吐温《傻子国外旅行记》(一八六九)是“头一部美国作品”,因为“其中的民主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方面,也表现在经济方面、艺术方面”。照卡尔弗顿分析,“生活在他那个时代,全美国甚至美国的劳工运动都是受小资产阶级而不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所控制,他所能采取的最先进的立场只能是小资产阶级的立场。对吐温这样的人来说,这通常就是革命的立场。”同样是左翼批评家,《新群众》的主编G.希克斯却同意布鲁克斯的观点,说
马克·吐温如果“不屈从于传统的压力”,“有可能成为伟大的社会小说家”,而现在只“落得个供人消遣的作者”。埃德加·李·麦斯特斯要求更严,批评
马克·吐温只把阶级斗争当作背景,没有当作题材来描写。
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尽管分歧仍然存在,但是在下面四个问题上,大家的意见是趋于一致的。
第一,
马克·吐温是富于美国民族特色的作家。大家几乎都同意V.L.派灵顿教授⑥的意见:“他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作家——在美国土生土长,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在他身上,欧洲的东西一点都看不见,封建文化最后一条碎片都不剩了。他是地方的、西部的、又是美国大陆的作家。”
第二,他的代表作《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⑦
第三,
马克·吐温是雅俗共赏的典范。他的作品,读者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文化修养高低,都喜欢读。这是因为他一些优秀作品具有众多的层次,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幽默形式表现出来。他亦庄亦谐的艺术风格既沟通了他与广大读者之间的渠道,又以丰富的艺术含量进入严肃文学的领域。
(四)
马克·吐温的语言艺术是卓越的。他只读过小学,他的语言是从群众中学来的活的语言。他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加工锤炼,进一步创造了美国的文学语言,开了一代文风。
四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摆脱了两派之争,对马克·吐温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主要成果是出现了几部优秀的评传和《神秘的陌生人》真本的发现。⑧
如果我们可以把批评家比作画家的话,那么,
马克·吐温已经有了好几幅画像。第一幅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这是一名滑稽演员,诙谐幽默,插科打诨,妙语不绝,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在他去世前夕,他的肖像变了:一身白色服装,一头银发,叼着烟斗,斜靠在椅子上,庄重而又慈祥,是一个大文豪在繁重的创作之余偷得一点悠闲。这幅画挂了二十年,布鲁克斯炮制了第三幅:一个唯唯诺诺、卑贱得神经虚弱的庸人,天才的英气好像隐约可见,但湮没在商业化的浓艳俗色之中。德沃托很不满意这种画法,来了个第四幅:才气横溢,粗犷豪放的西部性格呼之欲出。至今为止,
马克·吐温的画像没有“定稿”,美国的批评家—画家们正在勾勒各自心目中的马克·吐温。
正当美国学者进行多方面构思的时候,苏联学者们给
马克·吐温画了一幅像,这幅画像形成于五十年代以前,是一位高举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反帝国主义大旗的战士。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美国画派的画法。五十年代末,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是由苏联《文学报》一篇署名扬·皮瑞兹涅茨基的文章引起的。这篇文章批评美国学者查尔斯·奈德编写的《
马克·吐温自传》(一九五八),认为“美国官方企图忘掉这位伟大的作家”,不得已时只好“抹掉马克·吐温讽刺中灼人的愤怒色彩”,把他说成一个“心肠慈悲、头脑简单的嘲弄家”,“新版的《自传》正是这种‘文学美容’的必然产物”。⑨
奈德就皮瑞茨涅斯基的文章进行了反批评。他认为分歧在于对
马克·吐温的基本看法。他认为“
马克·吐温当然首先是一个幽默作家”,“一个小说家”,“而不是政论家”;可是苏联人却认为“马克·吐温首要意义在社会和政治评论,他攻击的目标主要是美国社会。”奈德说,这种说法,“在多数美国人看来觉得奇怪”。
马克·吐温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是“热爱美国的”。
这场争论典型地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批评方向和方法。应该承认,美国学者多少存在忽视
马克·吐温政治性材料的倾向。例如,奈德把马克·吐温的小品、杂文、政论视为“沉闷的新闻文字”,又如,关于《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的论著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人去钻研他的《镀金时代》(一八七三)和《赤道环游记》(一八九七)。关于他后期的悲观哲学,美国学者常常孤立地探讨他的心理因素,却不愿意把这个问题同他晚年激烈的政论联系起来作横向的综合研究。在这一点上,苏联的批评无疑是正确的。
但苏联的批评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在文学批评即社会批评的思想指导下,过于强调
马克·吐温直接抨击社会和政局的作品,甚至不能容忍别人对他进行审美的考察。由于二次大战后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突出一下
马克·吐温揭露“金元帝国”的作品和反帝政论是完全必要的,这正是文艺批评多功能的表现。但第一我们不要忘记他是一个创作家,第二对他非文学的作品也要持客观态度。例如,
马克·吐温在嘲弄欧洲君主政体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赞赏美国共和政体;对于美国民主选举制度,他也积极地提过改进意见,还身体力行参加过竞选活动。承认他有赞扬美国民主一面,不等于贬低他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者怎么能不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呢?如果把
马克·吐温与“镀金时代”隔离开来,把他孤立化、绝对化,那就把他当作神而不是人了。至于只向读者强调于论者有利的一面,瞒下不利的一面,这恐怕与马克思主义相去更远。
我国早在
马克·吐温生前就有了他作品的译文。迄今为止,他的作品凡属重要的,几乎已经都与中国读者见了面。在研究评论方面,我们解放前后分别受美国和苏联学者观点的影响。解放前,我国对
马克·吐温的评介多数采取约翰·梅西(John Macy)的观点。梅西是美国文学史家,他充分肯定
马克·吐温的成就,又批驳过布鲁克斯的观点。解放前介绍过
马克·吐温的曾虚白、赵家壁都参照了他的观点。茅盾在《小说月报》上推荐过布鲁克斯的《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但估计未必研读过,至少没有受它的影响,因为茅盾主要赞扬马克·吐温的民主思想。鲁迅《夏娃日记》小引中说,“他的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后来“分明证实了他是很深的厌世思想的怀抱者”,这些话听来有布鲁克斯的味道。不知是鲁迅看过有关论著,还是出于艺术的直觉?
解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
马克·吐温的评介完全采取苏联的观点。苏联学者的文论帮助我们了解
马克·吐温批判揭路美国社会的一面,这是美国学者所欠缺的。但同时我们也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绳索。文学批评=社会批评这套模式使我们陷于片面:政治讽刺小品《竞选州长》的威望远远超过他的成名作《加利维拉县著名的跳蛙》;长期忽略艺术风格的探索又使我们未能从总体上赏识
马克·吐温的幽默特色,更谈不上把他同欧洲文学史上的喜剧大师作比较研究。至于怎样把
马克·吐温的作品直接当成政治宣传工具,我们的本领不在“老大哥”之下。
学习苏联的一项很重要的成果是所谓批判现实主义的问题。不少文章称
马克·吐温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算是给了他最高的荣誉。但这个称号送给
马克·吐温是否恰当?马克·吐温以夸张手法著称,有时甚至荒诞,如早期的某些短篇、中期的《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拉萨狄格州的美国人》和后期《斯托姆斐尔德船长天国游记》。这种写法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吗?
马克·吐温也常常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抒写人物。我不否认
马克·吐温常用现实主义的写法,对现实采取批判的态度,问题在于怎样对待那些非现实主义的成份。好在现实主义“无限广阔”,胸怀最宽,管你是荒诞的还是浪漫的,反正都是“现实的反映”,均可团结,吸收它们加入现实主义的队伍。“批判现实主义”这个用语具有笼统、模糊的性质。按照“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晋级公式,凡生活于十九世纪、对现实多少采取批判态度而又“未能在无产阶级身上找到出路”的作家,都可以赠送“批判现实主义”这一顶海绵做的帽子。结果,
马克·吐温与果戈理,福楼拜与屠格涅夫,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都差不离。⑩这实际上是取消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不利于对古典作家的赏析和借鉴,更不利于促进我国创作多形式、多风格的发展。
可喜的是,七十年代末以来,
马克·吐温研究取得了进展。有的同志提出“真正的
马克·吐温”这个问题,有的注意到他的幽默形式,也有的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马克·吐温与中国这一课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独立构思
马克·吐温的画像。不过,我们最好不要画独一无二的“标准像”。多样出真理,真正的
马克·吐温存在于多种多样的画法之中。
附记:本文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引自下列论著:
E.Hudson Long:MarkTwain Handbook(1957)。P.S.Foner: Mark Twa-in:Social Critic(1958)。
关于
马克·吐温在中国的情况,参阅过刘海铭同志的硕士论文:Mark Twain in China(一九八四)。
① 诘·艾伦《马克·吐温传奇》,张友松、陈玮译,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
② 一八八八年接受耶鲁大学文学硕士时的讲话。
③ 《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的引文均根据纽约
梅里亭书局的一九五五年版。
④ 见一九五五年版《马克·吐温的严峻考验》序文。
⑤ 见美国
波士顿列特尔·布朗公司出版的该书一九三二年版。
⑥《美国思潮主流》(三卷,一九二七——一九三○)的作者。
⑦ 诺曼·梅勒语,见《哈克·费恩活到一百岁了》(《纽约时报书评》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
⑧ 以前流行的《神秘的陌生人》原名《小撒旦纪事》,未完,经佩因编删而成。六十年代初,芝加哥教授W.M.吉伯孙在
马克·吐温手稿中发现并审定出一份完稿,题名《第四十四号,神秘的陌生人》,于一九六九年出版。
⑨ 见奈德编《马克·吐温与俄国人》,纽约希尔与王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六○年。
⑩ 此处仅指“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头衔而言。
经典话语
马克·吐温经典话语
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
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也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马克·吐温收到一封信。这是一位青年人写来的,他想向
马克·吐温请教成为大作家的诀窍。信中说:“听说鱼含大量的磷质,而磷是有利于脑子的。看来要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吃很多鱼吧?但不知道你究竟吃的什么鱼,又吃了多少呢?”
马克·吐温回信说:“看来,你得吃一条鲸才行。”
幽默故事
马克·吐温的幽默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
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
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M·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他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
马克·吐温演讲。
马克·吐温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M·得彪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M·得彪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当
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
两人握过手后,
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
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 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
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 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马克·吐温常常向人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往事。据说,
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两人长得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
有一天,保姆为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
“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
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
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
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曾有一位专门喜欢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指责
马克·吐温说谎。
马克·吐温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领,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你是怎样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