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邦人,距今2.2万年前,属晚期智人。相对于典型
尼人,塔邦人属于进步尼人(Progressiveneanderthals)或一般化尼人(Generalizedneanderthals),发展了现代人的特征,成为现代智人类型的祖先。因在菲律宾巴拉望岛塔邦洞出土人头盖骨化石,而命名为“塔邦人”。塔邦人证明南亚地区的晚期智人来自中国的大荔人等为代表的早期智人,是黄河地区人种在不同时期分批向南扩散。
简介
在东南亚考古学中,巴拉望岛占有相当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岛上塔邦洞距今2.2万年前智人头盖骨的发现。这重要发现是美国人类学家R.B.福克斯(RobertRradfordFox)于60年代在菲律宾巴拉望岛(Palawan)塔邦洞(TabonCave)发掘的成果之一,并成为菲律宾以至
东南亚考古的划时代的大发现。
研究者认为西亚尼人进化的顺序是塔邦人(Tabun)-沙尼达尔人(Shanider)-阿木德人(Amud)。
菲律宾巴拉岛上的塔邦人化石鼻骨表面有一条矢状细脊,颌骨缺乏第三臼齿,都可能指示其与
中国化石人类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
塔邦人有可能是
蒙古人种与欧洲土著
棕色人种基因交流的产物。
特征
身高1.5到1.6米左右。
颅骨容量为1200到1750cm3。现代人的则为1400-1600cm3。身体的特征为,
额头平扁,(就是说眉弓到发际线的距离比现代人短得多)。下颌角圆滑,下巴并不像现代人那样前突。骨骼强健,有着耐寒的体格,具体就是肱骨与尺挠骨的比例,以及
股骨与胫骨腓骨的比例比现代人大,这是典型的适应寒冷气候的解剖特征。他们生活在
欧洲,肤色应该是浅色的。
生活方式
穴居者,但也偶尔在露天地建造营地。洞穴的入口有时用石块砌小,岩穴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加以改善。他们使用
火,猎取一些小的和中等大小的动物(如
山羊和
小鹿),并且吃其他大型食肉动物吃剩下的猎物。他们制造并使用各样的石制工具和木制长矛。
塔邦人单独或成群地埋葬死者,也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用作牺牲的动物常常和人的骨骼一起被发现,这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奉行某种原始的宗教。
大多数人居住于
山洞,他们能够捕获大、小动物和携带猎获物。已经会用兽皮御寒和构筑隐蔽所。制造的工具被考古学家称为莫斯特工具,即大多从
燧石石核上打下石片后修整成尖状器、刮削器和石刀。已懂得埋葬死者和放置陪葬品。
发现地
巴拉望岛是位于菲律宾西南面一个长条形的大岛,西南面邻近
东马来西亚。岛长445公里、宽48公里,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75万。巴拉望岛于明代称为“巴菲老员”,与中国早有海上交往,岛西部多高山,中部及北部有较多平地、山谷及冲积平原。岛上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及世上少数尚未受破坏的完整生态系统,包括石灰岩的
喀斯特地形、热带雨林及海岸地貌,并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及自然生态。
在过去二百万年来,海平面曾出面大幅升降。当海平面较低时,巴拉望岛成为连接菲律宾与亚洲大陆的陆桥,是史前人类及动物
迁徙的必经之路。约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上升至约现今水平,形成巴拉望岛及其附近约1780个岛屿。
遗址
菲律宾国立博物馆巴拉望岛分馆里陈列有被誉为“菲律宾考古学之父”
福克斯博士连同菲律宾考古学者在塔邦洞所发掘到的文物,包括著名的塔邦人头盖骨、石器及后来的瓮棺。塔邦洞位于一岬角Lipuunpoint之上,塔邦洞为出土塔邦人头盖骨的洞穴,由于其名气大,亦泛指该石灰岩组内83个石灰岩洞穴群(TabnCave Complex)。塔邦洞位于一崖岸之上,海拔33米,俯视南海。洞口向南,阔18米,深42米:洞穴采光充足、干爽、通风,为一理想的人类居所。
福克斯博士于60年代从事发掘的探方仍然保留在洞内,加上后来于2001年发掘的成果,塔邦洞一共有四个人类活动时期。
第一时期是
旧石器时代(最早始于8000BP),洞中找到著名的塔邦头盖骨,测年距今22000年;后来的发掘找到一陉骨,测年距今47000年,连同燧石制作的石片工具,反映穴居的智人生活在连接亚洲大陆和现今东南亚岛屿的陆桥上,当时的塔邦洞与海岸距离达30至35公里。
第二时期是
新石器时代(8000—2800BP),约8000年前海水上升,以至陆桥消失。人类从海路往返各岛屿,并将塔邦洞用作埋葬死者的地方。除直肢葬外,他们有用瓮棺安放死者骸骨。
第三时期是
金属时代(2500—1100BP),塔邦洞继续用作神圣的安放死者骸骨的地方,瓮棺的制作更为细致,有精美彩绘;刻划及印纹。
第四时期(1100-700BP),宋元
瓷器取代了本土明器作为瓮棺葬具,反映了巴拉望岛与中国的密切接触。
发现意义
1962年至1966年塔邦洞穴群的群发掘是菲律宾第一次于洞穴内进行的大规模的考古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并为菲律宾考古工作培育了大批人才。这些发掘包括其中18个洞穴,首次为菲律宾越过5万年的人类历史文化确位清晰的年代序列。洞内出土距今2.2万年前智人头盖骨当时为菲律宾最早人类活动的最重要资料。
此外,塔邦洞穴群
新石器时代墓葬出土的贝熔与
苏禄群岛、
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出土的非常相似,为史前人类经菲律宾向
太平洋的迁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塔邦洞穴群出土的闪玉(Nephrinte)器物,提供了追踪矿源的考古矿物学分析的重要根据。这些闪玉器物在
台湾、巴拉望岛及
越南中部都有发现,而
台湾东部有该类玉料的出产。矿源、制作地点以及其使用地点的分析大大有助于追寻史前族群在东南亚岛屿之间的互动,亦有助于南岛语族的本源及其扩散的探讨。
塔邦洞穴群的发掘推翻了过去认为菲律宾在“铁器时代”前没有陶器的说法。塔邦洞穴群出土的陶器的形制及其瓮罐葬式,与越南,
泰国、
马来西亚的发现,多有共通之处。特别是瓮罐上的刻划纹饰,越南学者指出其与南海对岸越南中部沿海的沙黄文化(SaHuynh Culture)的特色十分相似。其中最具特色的陶器是在Manuunggul洞穴发现的一个瓮棺,盖上有两人共度一舟前往死后世界,测年为约公元前800年。
塔邦洞穴群中宋元时期瓷器及墓葬的研究,亦为研究10至14世纪中国、菲律宾两国人民的交往贸易提供了丰富资料。除此之外,巴拉望岛沿海的多艘沉船上的中国及外国陶瓷,提供了丰富的水下考古资源,以进行中国
陶瓷及中外交通的研究。
学者提出中国与东南亚及太平洋之间的区域性考古研究的重要性,塔邦洞穴群遗址在菲律宾以至东南亚岛屿考古中别具重要意义,相信进一步的研究将可对整个区域的文化互动与交流有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