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和城市规划变革,我们能从古今中外的城市发展和规划的历史学到什么?本期聚焦“城市规划与建设史”研究,包括“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史”与“西方城市规划与建设”两大方面。
特约专稿张兵的“我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方向”,认为现阶段我国规划史研究应当对规划史的研究目的和对规划理论发展的作用做出认真的研究和定位,对规划史的研究方法也需要自觉地进行思考和改进,使规划史研究更有效地助推我国规划理论和实践的进步。
关于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史,
张松的“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对近代城市管理制度的近代化和西化历程进行了回溯与梳理,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阐述了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张杰的“当代中国都市主义:1978-2008”尝试对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重塑中国城市景观的驱动力和结果给予一个全方位的描述,为我们分析了
计划经济时期盛行的
巴黎美院学派传统在新的城市景观中的角色该如何被重新定义等议题。吴庆洲的“
乐山古城历代水患与
防洪措施研究”以乐山古城历代水患与其防洪措施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古人与
洪水灾害斗争的智慧;董卫的“中国古代城市智慧与环境时代的城市策略——从《吴越春秋》故事中得到的启发”尝试从中国古代智慧中汲取相关营养,希冀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前提下有效汲取国际经验,从而开辟出一条中国化的城市发展道路;顾朝林等的“1949年以来北京
服务经济与城市空间转型”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的历史产业数据和
空间数据,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为我们认识城市规划和建设史提供了“经济视角”的解读;吴晓松和罗海文的“广州城市对外商贸用地迁移初探——从唐代
蕃坊到清末沙面”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影响广州城与对外贸易用地发展演变的主要因素;王树声的“宇文恺:划时代的人居营造巨匠”梳理了
隋代营造巨匠宇文恺的生平,分析了他所规划设计的典型作品,并尝试对
宇文恺的规划设计思想进行总结及其对中国本土规划的影响及其现代启示。
本期的“经典集萃”有董鉴泓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若干问题”,文章不仅为我们了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其中许多论点在当时非常“超前”,60年后的今天反观历史,仍然可以激发我们冷静的思考。G.阿尔伯斯的“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概述了欧洲、特别是德国从古代到1970年代之间,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发展以及面对社会变迁而认识觉醒的全过程,文章指出城市规划历史不仅要研究专业技术的进步,还要研究规划目标和价值标准的发展,洞察“今天的城市规划目标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理想的城市环境的具体模型设想将向何处发展”;
凯瑟琳·库克的“社会主义城市:1920年代苏联的技术与意识形态”是对1930年代苏联
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苏联规划界和国家政府对社会主义城市建设本质问题的认识深度,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城镇化也可以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于西方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在“国际快线”栏目选择了劳拉·科尔比的“欧洲城市规划的历史:延续与变迁”,文章从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城市、文艺复兴城市、首都城市规划、近代工业化城市、现代城市建设等方面,梳理了欧洲城市规划的演进,并重点讨论了当代“旧城保护运动”和“全球化、
城市复兴和规划的可持续性”等议题。
本期研究生论坛有袁琳“中国传统城市山水秩序构建的历史经验——以古代成都城为例”,提出了中国传统山水城市非山、水、城三要素的简单并置,而是以城市山水秩序的构建为第一要义等基本判断;吴淞楠“古代北京胡同管理研究”一文为我们提出了古代北京胡同管理的话题;书评有“评《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和“评《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都与中外城市规划建设史有关,请观其详。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
商务印书馆出版。本刊植根中国问题,参照国际规范,推进学术研究,倡导人文复兴。主要刊登
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学术水平高、指导性强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和引领中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科发展。鼓励具有长期研究积累、多学科交叉的原创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