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道,1939年(另说1940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柏庄(现属枞阳县麒麟镇),经济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9年(另说1940年10月22日),出生于安徽桐城县阳和乡柏庄(现属枞阳县麒麟镇)。
1963年,从
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1980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原联邦德国
波鸿鲁尔大学(至1982年)。
1984年9月,在乌鲁木齐“全国经济地理与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作了“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初步提出“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形宏观战略。
1985年5月,参与由国家计委组织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承担“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部分的编写(至1987年)。
1992年,作为客座教授,前往
德国不来梅大学和
波鸿鲁尔大学(至1993年)。
199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至1999年)。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批为自治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院士工作站承载单位,陆大道被聘为该院士工作站首席专家。
2023年5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授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首届荣誉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国土开发研究方面,陆大道参与了国家计委领导编制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工作,组织和参与了《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制定,以及众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他在实践工作和在德国学者区位论及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构思了中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的框架,提出了“点-轴系统”模式和以海岸带及长江沿岸为国土开发、经济布局战略重点的“T”型宏观战略。这一理论模式被写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草案,1987年)和23个省、自治区的国土规划。自80年代后期开始,“T”型空间结构战略在全国得到大规模的实施;许多省和自治区都按照“点-轴系统”模式确定了本地区的重点发展轴线和中心城市。
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陆大道组织和参与组织了环渤海、东部沿海、新疆、京津唐、西部重点经济带等区域发展的研究,对中国区域发展政策和地区差异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理论上阐明了中国区域发展中的结构演变规律,对地区差距的地学因素影响及其趋势作了深入评价,论证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扩大是经济高速发展难以避免的副作用。他主持或参与起草了大量关于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与治理方面的报告和建议。其中9份由中国科学院呈送国务院。十多次参与国家计委的重要规划和报告的起草。他主持编制了1997、1999、2000、2002中国区域发展报告(系列),对中国国土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态势进行了系统的跟踪评价。
截至2013年9月,陆大道先后著有科研专著3部,主编科研著作16部,发表论文60余篇,调研报告100余万字。
人才培养
陆大道认为:单位和社会以
SCI为主导的论文及其引用频次和
影响因子来评价评价科技成果及人才,使科技人才价值观被严重扭曲,在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科研环境。科技界盲目追随“国际前沿”“国际热点”,极其不利于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也严重影响到科技强国建设,因此亟待进一步激发与提高中国科技人员迅速赶上并超越世界水平的创新情怀及自信心。大力提倡科学技术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着力解决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沿科学与尖端技术问题,并逐步占领未来世界若干重要领域的科技制高点。特别需要加强敬业与忠诚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忠诚与敬业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要强调追求真理,忠于国家,激发学者的爱国情怀;强调科学家全心全意实现理想;强调奉献精神,不怕吃苦,专心搞科研,成为国家可信赖的学者。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人物评价
陆大道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一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地理、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领域完成了大量全国性和地区性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方面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大学评)
人物影响
2013年初,中国科学院士陆大道胸像塑雕铸成,坐落在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的文化墙前。
人物观点
2021年5月,经济地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专家学者要接触实际情况,反映实际情况,敢于说话,不要一味‘大开发、大发展’。必要时应勇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