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谣》是《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的一首。表面上说的是
汉代的流行时尚及其变异,实际上暗讽了当时盲目跟风的社会风气。《城中谣》并列与夸张的手法运用,体现了民谣诙谐活泼的讽刺艺术。
《城中谣》创作于
东汉初,当时
京城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全国的影响都很大。流行在京城
洛阳的《城中谣》便反映了这一现象。这首童谣,收在《后汉书·马廖传》中。这首诗被
马援之子马寥上疏皇太后时引用,目的是讲“
上行下效”的道理。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这里的“城”指京城。“高髻”指修饰得高高的发式。“高髻”、“广眉”、“大袖”皆为汉代京城妇女流行的妆饰。这三种本来不同的时俗风尚,被民歌的作者以排比的手法联结起来,所体现出的道理也就给人异常强烈鲜明的印象,这就是:移风易俗,必须要推其根本。正如马廖在上疏中说:“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侈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正因为这些皇帝口头上表示得很好,行动时又是另一番模样,他们或大采宫女,或沉于酒色,社会风气要由奢侈变为节俭,真是难乎其难。这首民谣并没有以政论的形式讲道理,相反只是从穿着打扮这样的小事入手,却将这种“上行下效”的道理说得很透。
在表现上,它并不是简单现象的罗列,而是每一句都用夸张的手法将“城中”与“四方”相对:“城中好高髻”,“四方”就要“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用极度的夸张写四方仿效京城衣饰装扮的效果,也就深刻揭示出奢靡的嗜好所引起的不良的影响。
这首民谣,及时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列与夸张的手法运用,又体现了民谣诙谐活泼的讽刺艺术,这与历史上传说的“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癜;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具有同样的幽默效果。
现代学者李剑《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这首诗是一首形象化的讽刺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讽刺了世人盲目效法、追求时尚的现象。全诗就像是一幅生动的漫画,画出了世人的可笑的行为和丑陋的打扮,辛辣地讽刺了上行下效的歪风邪气,对我们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