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歌堂
瑶族地区和川东地区的婚俗
坐歌堂是在瑶族地区和川东地区流行的一种婚俗,是女方家庭在出嫁前举行的一种伴嫁歌舞的文艺形式。
瑶族婚俗
在瑶族地区,流行着一种伴嫁歌舞的文艺形式——坐歌堂。
与汉族地区相比,瑶族的婚姻则保持了自由恋爱的传统,父母包办等现象比较少见。恋爱阶段,青年男女无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而是以瑶歌为媒。他们通过瑶族传统节日如歌节、盘王节等,经及平时生产劳动中,进行对歌、相互了解对方情况,互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互换信物,即是订婚。订婚之后,通过相互帮助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结婚以后,可以男到女家落户,也可女到男家落户,所生子女,可以随母姓,也可以随父姓。
坐堂歌历史
“坐歌堂”又称“坐花园”、“坐花堂”、“陪十姊妹”,属嫁歌之一,为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一种歌唱仪式。
春秋战国时期,“坐歌堂”由巴人传入四川,与四川独特文化碰撞交融。流传于川东地区的“坐歌堂”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结合的产物,其文化内涵区别于纯粹受巴文化影响的婚嫁歌,并在曲风曲调上保有陕南民歌的韵味。
瑶族的婚礼程序
瑶族的婚礼程序,有其独特的民族礼仪,尤以“坐歌堂”别具一格。
内容
“坐歌堂”是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以新娘和伴嫁姑娘为一方,以新娘的嫂嫂、婶娘和已出嫁的姐妹为一方,互相对歌。对歌分说郎、道情、盘歌三部分。“说郎”由婶、嫂一方提问,新娘一方回答新郎的人品、外貌及恋爱经过。“道情”是对歌的中心。双方运用大量的比喻、双关等手法,回忆共同相处的美好岁月,表示依依惜别之情。父母兄嫂在道情中,把如何待人接物,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处理好婆媳、夫妻关系等唱给新娘听,新娘都一一作答。这实际是新娘离家前,长辈对她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新娘也可以对父母兄嫂提意见,无论多尖锐,父母兄嫂也不能发气。这些都可以说是瑶家的好传统,也是瑶家母女恩爱、姑嫂和睦的重要原因。“盘歌”则是对歌双方互相猜谜,歌声委婉悦耳,歌堂呈一派热烈欢快气氛,一直唱到雄鸡报晓,接新娘的人们到来为止。
汉族地区
坐歌堂是川东地区源远流长的优美动情的民俗传统文化,闺女出嫁前夕,要唱嫁女歌,又叫“坐歌堂”。嫁女歌就是新姑娘过门前欢唱的一种喜庆歌曲,歌堂之夜,房中一张方桌,上置喜粮,两个姐妹手执银灯,把头顶红帕的新姑娘迎进堂中,坐在方桌上边,姐妹分坐两旁,欢唱嫁女歌。整个过程包括“迎灯”“开声”“起歌堂”“压箱钱”“送灯”等几个阶段。民国年间,这一些民俗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嫁女歌系列。此表演形式在华蓥山一带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坐歌堂就在院坝中随意摆上几张桌子,放上几盘糖果、瓜子、花生、葫豆,侧边放一缸老荫茶。女方的手帕朋友、四邻亲友、细娃儿、小妹崽,大家随意坐着站着,闹闹热热,打打吵吵,恭贺新娘出嫁。亲友们用歌唱的方式陪姑娘度过做女孩的最后一夜,那缠绵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时,就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如流传在肖溪、石笋、龙台一带的谢父母歌唱到“一谢父母多辛苦,趁早摸黑盘大奴。奴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唱了感谢父母恩情的歌后,就唱友情、爱情的歌了,唱到谁时,谁就向桌上丢钱,名曰“压箱钱”。直唱到月落三更,才慢慢散去。
在2007年3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婚嫁歌》(坐歌堂)列为“四川省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今,坐歌堂之习俗鲜有保留,零星分布在广安等地区.由于不受现代青年人喜爱,很多歌堂上的内容面临失传,部分内容已经丢失,完整的坐歌堂已基本不存在.就广安市广安区方坪乡某村所见,坐歌堂仅留下唱歌这一环节.
歌曲内容
广安区方坪乡歌堂里的歌有两种调子:欢快的,主要唱对新人的祝福`骂媒`取笑和一些俏皮的段子;悲伤的,多为姑娘对自己母亲或母亲对女儿的挂念`担心和抒发离别的痛苦.使用较多的俚语`语气助词等,善于以物为喻,以物抒情,细腻生动而形象!
歌曲注解
以下是以一首歌为例.括号中的表示助词`为哼调,以通音字代替某些发音,中表示该句的意思:
姊妹哭(悲伤地)
柑子树(儿)柑子黄(口罗)[橘子树上的橘子黄了]
佐手接个 柑子裳(哟)[我顺手摘下一个想尝尝]
柑子好吃十二瓣(勒)
柑子好吃要剥皮(也)
姊妹好耍 要分离(也)[意思与上一句相似,说的是,吃橘子要剥皮使橘瓣分开,就好象姐妹分开一样]
出嫁哭词
这是农村姑娘出嫁前的开口歌,一般要哭三天三夜,多者七天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出嫁的姑娘叫新娘,由姊妹或亲友(总之要清白的处女)把她牵出来坐在桌子上方中央,用手巾蒙脸,开唱(哭)请拜。在北方的山区,多是新娘盘脚坐在闺房的床铺上,由数位姑娘先后上床陪哭。
哭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哭离爹娘、离哥嫂、姐妹,也要哭外公外婆、姑、舅、姨、婊,还要随着出嫁的礼仪程序,哭杀猪、进厨、接客、出席、梳头、上轿等内容,其哭词格调有抒情的,有说吉利的,有诉苦的,有骂媒的。总之,新娘通过哭嫁,把埋在心里的苦乐与恩怨尽量地倾吐出来。下面列举几段哭词的内容:
开口歌
新打剪子新开剪,小儿开口心有欠。
开口一声声不明,开口二声惊动人。
惊动爹妈年纪高,惊动哥嫂不心焦。
惊动六亲都得淡,只怕惊动外姓人。
我娘房子晾鞋子,鞋子脚下安金鸡。
金鸡开口我开口,金鸡叫声天天有。
金鸡开口催天明,小儿开口诉苦情。
又怕小儿吃你的,小儿吃的扫仓谷。
又怕小儿穿你的,小儿穿的断机布。
又怕小儿点你的,小儿点的过灯油。
扫歌堂
一根丝帕五尺长,借你丝帕扫歌堂。
莫说歌堂没坐好,多少歌堂没坐到。
莫说歌堂不稀奇,多少歌堂没坐齐。
歌堂坐到这里止,收了歌堂好道谢。
哭爹娘
今夜堂前一盏灯,小儿离别在天明。
我把爹娘喊眼前,细听你儿叙根生。
正月怀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未定根。
二月怀胎在娘身,水上浮萍才定根。
三月怀胎在娘身,桃花太阳闷娘心。
四月怀胎在娘身,白米细面不想吞。
五月怀胎在娘身,脚pa手软路难行。
六月怀胎在娘身,火红太阳热得很。
七月怀胎在娘身,头发深了纤娘心。
八月怀胎在娘身,上坡下坎娘担心。
九月怀胎在娘身,娘奔死来儿奔生。
自从女儿生下地,洗屎洗尿操尽心。
一天喂奶七八道,儿哭一身痛在心。
白天抱儿不离手,夜晚引儿不熄灯。
儿有病痛忙熬药,求神拜佛请医生。
带儿带到十四五,就叫你儿学用针。
浆洗衣裳煮茶饭,样样讲给女儿听。
齐麻纺线我学会,勤俭持家牢记心。
带儿带到十七八,爹娘为我操碎心。
穿起新衣离爹娘,颗颗泪珠滴衣襟。
爹娘见儿要分离,难舍难分泪淋淋。
我劝爹娘莫伤心,定报爹娘养育恩。
娘哭女
菜子开花满坡黄,女儿大了要离娘。
嫁到人家当媳妇,要有志气有纲常。
走路出脚要端正,切莫摇头又摇膀。
丫声丫气风流样,逗起别人说短长。
夜晚早早关门睡,清早莫等大天亮。
三顿茶饭按时煮,一身衣服勤洗浆。
知人待客分轻重,穿衣吃饭论家常。
公婆若有话问你,轻言细语莫叫嚷。
姑婶若是说笑话,切莫出言把她伤。
伤了姑婶不打紧,别人说你不贤良。
哭歌嫂
我的哥哥我的嫂,我的嫂嫂好灵巧。
提笔就画灵芝草,二画二龙来抢宝。
三画太公把鱼钓,四画神仙哈哈笑。
五画鸳鸯把莲闹,六画鹦鹉笼中叫。
七画燕儿满山飞,八画阳雀昼夜嚎。
九画喜雀枝头跳,十画锦鸡叫声高。
骂媒
风吹雨打桃花落,骂声媒人与媒婆。
今夜请我歌堂坐,歌堂礼性都不说。
只说你那猪脑壳,往转日子来扯过。
提起脸上不好过,今晚早去钻狗窝。
明天去把上席坐,回去好把肚子过。
扫把摆铺不嫌窄,明天好去送新客。
哪个兴的媒说亲,表你妈的伤心德。
哭杀猪
竹叶青来柳叶黄,杀大猪来宰大羊。
多宰猪来为的啥,不把猪儿来喂养。
爹杀猪儿为女儿,只为女儿要离娘。
娘杀猪儿我不吃,娘喂肥猪千瓢食。
跟到爹娘真是好,年年要杀猪几条。
女儿是个啥子命,娘的肥猪吃不成。
拜祖宗
女儿穿上朱红衣,六亲姊妹都来齐。
亲戚为儿送厚礼,六亲为儿更淘神。
拜上祖宗与香火,孙女上前来跪着。
我把祖宗来拜过,再来拜上公与婆。
转拜父母养育恩,长大分离各走各。
一朝天子一朝臣,女儿今日拜双亲。
双亲生我是女命,长大原来要离亲。
是儿朝夕把安问,是女难报父母恩。
养儿恩情多得很,养女只是枉费心。
爹娘也莫太伤心,女儿分离要回程。
上 轿
抬轿师傅人抬人,慢慢走来慢慢行。
莫把女儿抖落魂,年轻女儿晓得情。
形式
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遂宁“坐歌堂”的程序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开声”、“陪耍”、“歌堂赛歌”和“送新娘”。所谓“开声”,就是由新娘一人先唱,其蕴含了两方面情绪:一是“哭”,表达对双亲和亲属的不舍,对父母家庭养育之恩的感激;二是“祈”,表达对未来美满家庭生活的祈盼。新娘“开声”后是“陪耍”,这需要姊妹陪着新娘哭唱。随后是“歌堂赛歌”,接着由众姊妹演唱《送歌堂》表示出嫁前夕的“坐歌堂”演唱结束。“送新娘”在出嫁当天早晨演唱,新娘在歌声中梳妆、拜别、上花轿。遂宁“坐歌堂”歌词题材既涉及对父母感恩、祝愿、惜别等内容,同时还包括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遂宁“坐歌堂”现主要存在于船山区河沙镇、蓬溪县任隆镇等嘉陵江和涪江的交界地区,传承有100多首不同的曲调。在遂宁一些农村地区举行婚嫁时,仍会演唱“坐歌堂”,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助兴表演。
传承保护
2022年2月,遂宁坐歌堂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参考资料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1 10:54
目录
概述
瑶族婚俗
坐堂歌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