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西利八郎(1870—1950),日本
陆军中将,继
青木宣纯之后的日本对华谍报的第二代
特务巨头,在
北洋政府时期历经七代政府更迭而他始终在幕后操纵,故被称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日本陆军中的所谓第三代中国通
土肥原贤二、
板垣征四郎、
本庄繁等人均出自其门下。著有讲演集《谈邻邦》。
坂西利八郎,1870年出生在日本和歌山县,也是一个旧藩武士家庭。父亲坂西良一炮兵大尉。读过陆军幼年学校,1891年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2期后,任炮兵少尉,跟野战炮兵第6联队参加过
甲午战争。1896年11月陆军炮工学校高等科。1900年陆大14期
军刀组毕业(同学有
宇垣一成、
井上几太郎、
矶村年和
田中国重)。1909年以善于钻研中国问题的专长被调入
参谋本部,旋即派往北京。坂西酉通过青木的引荐,结识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应聘为北洋新军的练兵顾问兼北洋
督练公所总翻译官。当时,中俄之间订有《喀西尼密约》,其中规定中国军队如聘用外国教官必须由俄国人充任。
袁世凯为避免麻烦,便让坂西利八郎装扮成中国人,并给他起了中国名字:班志超。袁世凯对坂西利八郎说:“你的工作类似汉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班超,就叫
班志超吧。”
日俄战争期间
青木宣纯调往满洲军司令部以后,所遗谍报工作即由坂西负责。坂西与北洋督练公所参谋处总办
段芝贵建立联系,由段将每天收到的各地情报送交板西,然后择要译成日文送日本驻屯军司令部,再转报东京
参谋本部。日俄战争结束后,坂西奉调回国,出任野战炮兵第9联队联队长。1911年在武昌爆发
辛亥革命,参谋本部立即派坂西去北京,任公使馆武官,建立以“坂西公馆”为代号的特务机关。在
北洋军阀掌担北京政府的十数年间,坂西广泛结交了北洋各派系的军阀、政客,向他们渗透日本内阁的意图,干预中国政事。如在
段祺瑞执政期间,日本
寺内正毅内阁为控制段政权而签订的“
西原借款”,就是坂西牵线促成的。
北洋政府从
袁世凯开始,经过
黎元洪、冯国璋、
徐世昌,又黎元洪二次上台,再到
曹锟、
段祺瑞,前后更迭七任总统,坂西或公开出任顾问,或躲在幕后孽划,始终为当权者所赏识而受到重用,故日本公众舆论称坂西为“七代兴亡的不倒翁”。
1927年坂西奉调回国时,某些北洋军政人员对坂西颇有措别之情,如曾任国务总理的
靳云鹏曾赋诗惜别,诗曰:“二十五年海外交,一杯离洒长春亭。销魂今日幽燕别,把臂他年沧海盟。大地龙蛇方起陆,九州烽火息惊医。莫特长剑轻抛却,赤县睡狮要觉醒。”由此可见坂西在
北洋军政要人心目中的地位。
坂西利八郎回国后,因为没有当过师团长,无法晋升大将,故以陆军中将衔转为预备役,1927年4月经天皇令选为贵族院议员,经常参予制定日本对华政策,被朝野人士誊为“首屈一指的中国通”。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坂西又被
参谋本部起用,据往中国拉拢北洋系旧人
徐世昌、
吴佩孚、
靳云鹏等,怂恿他们出山担任伪职,结果未获任何进展而悄然回国。日本投降后,坂西退隐乡下,死于1950年。 养子陆军中将
板西一良。弟弟坂西又八海军大佐、坂西平八陆军少将。
坂西里八郎的对华认识极为强硬,他在研究
辛亥革命后中国群雄并起的现象后,提出了“支那吞并论”。这是他在“
二十一条”受阻的1915年4月提出的。该年他在
寺内正毅的信中提出,由于陆军和外务省的不一致,使得日本在对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中处于不利地位。并露骨地提出:“值此欧洲无暇东顾之际,应利用此千载一遇之好机会,断然处置支那。非他日而应在今日实行吞并支那为最好。”甚至在1916年又说:“支那很难依靠自身维持完全独立。”坂西虽然主张吞并中国,然而他的中国观还是具有鲜明的特点。他认为日本在生存上要想离开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乃日本非常重要的邻邦,日本人必须认真研究中国。另外,他还认为:“支那虽然经常处于南北军阀混战的状态,不过一旦列强使用高压手段来压迫中国,那么南北对立就会自动消除而一致对外。国民已经具有了这样的国民意识。”由此,他呼吁“日本政府和陆军中央不要忽视支那民众的力量”。他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因分崩离析和军阀混战,中央政府的权利极为软弱,不足依赖。因此民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对中国的认识虽比较清醒,然而其后的行动和意见中,却又处处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视。为了日本的利益,他甚至不惜牺牲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这又充分暴露出了他侵略中国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