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学
2006年1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地震工程学》是2006年1月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胡聿贤。该书主要由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两部分组成,共分四篇十四章。
内容简介
第一篇是概论与基础。第一章概论是作者关于地震工程学范畴的个人见解。结构动力学是本书的主要基础知识,属地震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另有讲授,国内又已有不少较好书籍,故本书从略,而只介绍地震学基础和随机振动必备知识。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点是第六章地震动;第四章关于地震烈度部分是结合我国具体需要写的。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说明,在结构抗震中,从烈度过渡到直接采用地震动的时候了。第三篇是结构抗震理论,重点和基础是第七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由于国内已有的抗震专著对此均有详细论述,故本书仅就必要的基础、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进展作详细介绍。本篇力图贯彻作者的一个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学的基础是实际震害经验、强震观测资料和现场与室内试验结果,因此,本书将结构物实际地震反应和试验扩大为独立的第九、十两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论的应用,包括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区划和抗震设计。
目录
第一篇 概论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概论
1.1 前言
1.2 地震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1.3 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
1.4 地震工程学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第二章 地震学基础
2.1 地球内部构造
2.2 板块构造运动
2.3 板内构造活动与板内地震
2.4 震源机制
2.6 地震波
2.7 地震的仪器观测与震级
第三章 随机振动基础
3.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3.2 谱参数及其物理意义
3.3 最大值分布
3.4 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描述
第二篇 工程地震
.第四章 震害与地震烈度
4.1 地震的宏观现象
4.2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4.3 震害及几次地震实例
4.4 地震烈度的性质及其适用性
4.5 地震烈度分布
4.6 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4.7 场地条件对地震烈度的影响
第五章 中国的地震
5.1 中国的地震区和地震带
5.2 中国的地震历史
5.3 中国的地震活动性
5.4 中国的大地震与震害
第六章 地震动
6.1 地震动的量测
6.2 强地震动特性
6.3 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
6.4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6.5 地震动的估计
6.6 人造地震动
第三篇 结构抗震理论
第七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7.1 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过程
7.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与反应谱
7.3 多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
7.4 频域分析
7.5 结构随机地震反应
7.6 振型组合
7.7 竖向地震反应与p-△效应
7.8 阻尼理论
7.10 多维多点输入的地震反应
7.11 土结相互作用..
7.12 地震反应分析的实用性
第八章 土体地震反应与地基抗震
8.1 地基震害经验
8.2 土动力性能
8.4 地基地震反应
8.5 土坝与边坡的地震稳定性
8.6 桩基地震反应
第九章 结构与地基实际地震反应及其观测
9.1 几次近代大地震中结构反应的宏观经验
9.2 结构或地基地震反应记录及其分析
9.3 结构强震观测结果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结构振动试验与结构动力性能
10.1 结构试验的目的
10.2 结构振动实验与抗震理论的关系
10.3 结构试验方法
10.4 材料动力性能
10.5 构件动力性能
10.6 结构动力性能
10.7 环境振动
10.8 结构破坏试验
10.9 结构识别
第十一章 基础隔震和能量耗散技术及结构振动控制概论
11.1 基础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
11.2 规则型隔震房屋和桥梁的简化分析
11.3 叠层钢板橡胶支座的简化计算模型
11.4 结构减震消能技术概述
11.5 阻尼器的基本特性
11.6 装置附加阻尼器的结构抗震设计
11.7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原理和简化设计方法
11.8 主动控制概述
11.9 主动控制算法
11.10 半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11.11 主动控制装置和工程应用
第四篇 工程抗震
第十二章 地震危险性、危害性分析和地震区划
12.1 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分析
12.2 地震活动性分析
1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12.4 结构易损性与地震危害性分析
12.5 地震区划
12.6 地震小区划
第十三章 抗震设计原则和构造措施
13.1 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历史
13.2 抗震设防标准
13.3 抗震设计原则
13.4 各类工程抗震设计特点
第十四章 结构抗震设计规范
14.1 抗震设计规范的一般情况
14.2 中、日、美三国抗震规范的沿革与现状
14.3 抗震设计规范一览表
14.4 现有抗震规范的对比分析
14.5 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趋势
附录一 参考文献
附录二 人名译名表
附录三 地名及单位译名表
附录四 中英名词对照表及索引...
参考资料
地震工程学.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4 21:29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