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图(geomorphic map)是专题性
地图,表示各种不同地貌标志的地图。反映各种不同地貌的外部形态特征及成因、年代、发展过程、发育程度以及相互关系。可分为
专门地貌图与
普通地貌图。
发展历史
地貌图最初出现于20世纪初的西方。最初的地貌图多是以绘制形态着手,推导成因,仍有很大的实际意义。1929年,前苏联的K.K马克科夫提出了较完整的地貌制图思想。他把地貌图的内容概括为表示形态、成因和年代三个要素,随后又提出包括地表形态、成因、年龄等方面因素的地貌综合体概念。经过实践证明,按这种制图思想所制的图不够理想,主要存在图例分类量大,文字说明冗长,高层次类型过简及信息量过小等缺点。
近年来,出现以分析性图为基础的成图方向,即将形成地貌特征的各要素分解成许多单要素图。如地貌成因类型图、地面组成物质图、近代地貌作用强度图、各种形态示量图等。继而又用多层平面的相互配合法,选择性地表达地貌综合体中的部分相关要素,编制成分析一组合图型的地貌图。近20多年来,地貌制图发展很快,国际地理学会(IGU)曾建立地貌调查与制图委员会,主要致力于大、中比例尺地貌制图手册和指南的编著及1:250万国际地貌图欧洲部分的编制工作。1980年以来,中国也建立了1:100万地貌图编辑委员会,在这一组织推动下,已出版地貌制图规范及其相应比例尺的典型区地貌图。全国性和区域性地貌制图工作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产生历史
20世纪初,西方地貌学者就开始应用地图形式表达地貌现象及其数量特征。初期地貌图的绘制多从形态着手,进而推导成因,这一点至今仍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较完整的地貌制图思想是苏联к.к.马尔科夫(1929)首先提出来的。他把地貌图的内容概括为表示形态、成因和年代3个要素。随后,又提出地貌综合体的概念,包括地表形态、成因、年龄等方面的因素。但实践证明,以地貌综合体作为制图单元有缺陷,主要是图例分类量大,文字说明冗长,高层次的类型失之过简,信息量过少。近年来出现以分析为基础的制图方向,既将地貌特征各要素分解,有时还需要编制各种分析图,继而用多种制图手段相互配合表达地貌综合体各相关要素,称之为分析-组合图型。 这种型式的地貌图像清晰、层次丰富、图例简明,有实际的应用效益。
中国地貌制图工作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开展的,30多年来紧密地围绕生产或社会需要,编制了大量大中比例尺实用地貌图;结合各种区划和
地图集编纂工作,编制了区域性或全国性中小比例尺地貌图。近年来结合全国性规划等任务的需要,开展了国家地貌图的编制工作。中国已在农业生产,水利和道路等工程建设,灾害性地貌现象的防止和预测,地质找矿、找水等实践中广泛地应用地貌图。
应用
地貌图可以表达地貌研究的成果,又是研究地貌的重要方法,对地貌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仍在不断的发展。发展趋势是采用形态成因的分类原则,强调以地貌实体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定位表达和图形轮廓特征的图像化,并且逐渐向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地貌图是表现
岩石圈与
水圈、
大气圈之间起伏界面的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分布状况及其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地图。除表现地形形态特征外,还表现地形的成因与时代。苏联地貌学家马尔科夫(K.K.Markov)把地貌图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形态、成因和年代3方面。随后又提出表现地貌综合体的概念。
特征
从地貌图发展趋势看,现代地貌图有以下主要特征:①采用形态成因的分类原则;②强调以地貌实体为基础的定性、定量、定位表达,和图形轮廓特征的图像化;③逐步向规范化和图例标准化方向发展。
分类
按性质划分有地貌类型图和地貌区划图。类型图着重表示不同等级的地形个体或地形面形态、成因和年龄,图示各类型的空间分布可能相距很远、重复出现;区划图是以区域为单元进行制图,表示类型组合的地域分布规律和差异。各区域有较大的特殊性,一般在地域上不会重复出现。
按比例尺划分有:大比例尺地貌图,一般用于重点工程,应用地貌实测、航空照片及相关资料编制;小比例尺地貌图利用各种相关资料和卫星图像在室内编制;中比例尺地貌图介于前两者之间,重点地区需实地考察。
按区域空间可分为:宇宙空间星貌图、世界(全球)地貌图、洲际地貌图、国家地貌杉、省或区域地貌图等。
按内容和用途主要分为:①普通地貌图,按地表形态、成因和年龄3个基本要素编制的地貌图,为基础性用图,一般都指地貌类型图。②部门地貌图,重点表示特殊地貌类型、类型组合及其特殊性质的地貌图,一般按部门地貌分类,如冰川地貌图、冰缘地貌图、喀斯特地貌图、风沙地貌图、海岸海洋地貌图等。③实用地貌图,指直接为生产实践或工程设施服务,突出某一内容的地貌图,如农业地貌图、工程地貌图、砂矿地貌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