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空心论是一个认为
地球是一个中空的星球的理论,该理论还经常认为地球有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内表面。虽然,在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关冒险的文学作品使这一理论变得流行和平常。但如今这一想法只得到了很少的支持,大多数科学家认同地球是一个实心的天体,并认为地球空心论是
伪科学。
理论介绍
俄罗斯物理学家费多尔·尼沃林是坚持“地球中空说”的主要科学家之一,他曾因为提出了“新物理学”理论而在全球科学界一举成名。
尼沃林的“新物理学”理论认为:我们的地球在形成之初,只不过是飘荡在宇宙中的一团巨大冰块,在太阳和宇宙能量的影响下,它开始受热变成熔岩状态,接着又开始慢慢冷却,地球表面便形成了坚硬的岩石层,但岩层底下的熔岩却仍然保持着沸腾状态,
岩浆受热不断膨胀,形成气体扩散到地球外面,经过数亿年的这种膨胀和扩散后,地球中心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空壳”。尼沃林认为,气体大规模扩散的主要出口就在南北两极,现在,那里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的“巨大洞穴”就是明显的地质学证据。
事实上,除了俄罗斯物理学家费多尔·尼沃林外,还有其他许多人相信“地球中空说”理论,他们认为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或许有另一颗星体,有适宜的气候、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特殊的文明等。
空心地球理论出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地球是一个圆形的实体,空心地球理论并非是违反科学、荒诞不经的妄言臆断,其实,它恰恰源于十分严肃的科学研究。第一个提出“空心地球”设想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发现了哈雷彗星的英国天文学家——埃得蒙·哈雷。哈雷1692年的想法对今天来说,虽然十分离奇——他认为空心的地球里面还有三个一层套一层的球体,但的确基于实际的观察研究。他发现,地球有多个磁场,而且位置和强度在不断变化。这一发现导致“磁偏角”理论的确立和陀螺仪的发明,至今仍然对航海、航空、航天发挥着重要影响。限于历史条件,哈雷生前未能证明他的理论。
哈雷创立“空心地球说”以后,这一领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推测、论证,其中主要的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南北两极都有巨大而隐蔽的洞穴,通过这些洞穴可以进入另一个文明世界。那里面有太阳和另类的人。
第二种说法(也叫“翻转地球说” )认为:地球人类其实生活于地球的内圆表面。人类之所以能稳稳地立于地面,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而非万有引力。太阳位于空心地球的中心,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由此产生白天、黑夜。星星则是悬在空中的大冰块。
第三种说法叫做“空心/翻转说”。据说,
希特勒以及他的一些高级顾问就相信这一理论。希特勒甚至据此派出一支特遣舰队到
波罗的海地区,用
超距照相机,对着天空仰拍英国舰队的照片。
几百年来,在“空心地球”这个舞台上,各种角色不断涌现,形形色色的悲喜剧色彩纷呈。19世纪,美国纽约一个叫赛路德·太德的人,大肆宣传“空心地球说”。此人原是一个炼丹术士,就是他首先提出“空心地球中心的太阳半边发亮半边暗”。他在
佛罗里达买了一块300英亩的地,从此改名为
克勒士,成立了名为“克勒士流”的宗教团体,自封为教主。
一本由威利斯·爱默生撰写的挪威水手奥拉夫·简森的传记小说,记载了他在地心世界的经历。他们的船从北极的一个通道进入地下,到了一个叫做阿哥哈塔的地方,并在那里住了两年。
“空心地球理论”的创立者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理论越发受到科学界的冷落,却极大地激发了
探险家和作家的热情。
探险家们奔向南极、北极以及其他可能的地方,寻找地下通道。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都落空了,但收获并不小。1838年,美国派出的一支探险队首次向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地球上的第
七大洲——南极洲。
作家们也身手非凡。几百年来,以“空心地球”、“地心人类”为背景的各类作品层出不穷、绵绵不断,近几十年更是频频出现于影视界,成为最热门的题材之一。这类作品不仅是科幻作品的先驱,也是很多门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在这些作品里,“地心人类”具有几个共性:
1、他们是与地球人相似的高等灵长类;
2、他们的历史比地球人的历史更长,拥有更高级的文化和技术;
3、他们原来生活在地球表面,为躲避战争和自然灾害而避入地心。
如果说以上具有人文、社会意义的描写目前看来是虚幻而无法证实的,其反映自然、环境的描写,镜子。
科研人员在罗马尼亚发现了一个550万年前开掘的洞穴,洞内的生态系统里,生活着远古昆虫;一英里的地地下,有以石头为生的细菌;深海火山附近,种类众多的鱼虾活跃在300多度的环境里;更深的海底里,还有大量完全不需要阳光和氧气的
极端微生物。这类景象在有关“空心地球”的作品里有更系统、更全面的描写。
发展历史
早期历史
在古代,关于地下的理论有很多种,而且经常和“地狱”混淆在一起。
爱德蒙·哈雷于1692年提出,地球是一个有着三个壳的星球,其中最外一个壳深500英里,每个壳都是同心的,有各自的磁极,而且它们彼此之间都由大气层隔开,最内部是一个直径与金星、火星、
水星差不多大的实心核,每一层壳都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哈雷认为,这一理论有助于解释在两极地区指南针无法准确指向的现象,他认为,内部大气层是会发光的,从两极地区漏出来的内部大气形成了极光。
一些人认为莱昂哈德·欧拉支持地心空洞说。不同的是,欧拉认为地球内部没有多个壳,而是有一个直径600英里的小太阳,来为地内文明照明。
约翰·莱斯利爵士(Sir John Leslie)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地内有二个太阳,他将它们命名为普鲁通和普罗
塞尔皮娜(冥后,Proserpina)。
19世纪
1818年,小约翰·克里夫·西蒙(John Cleves Symmes, Jr.)提出,地球是中空的,它有一个厚约800英里(1300千米)的壳,在两极处有约1400英里(2300千米)的开口。西蒙成为了最著名的
地球空洞说支持者。在他的追随者詹姆斯·麦克布莱德(James McBride)的帮助下,他试图组织一次计划,去北极探索地球空洞的北极开口,但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829年至1837年在任)终止了这一计划。西蒙于1829年逝世。
然而,另一个地球空洞说的追随者耶利米·雷诺兹(Jeremiah Reynolds)仍继续进行有关地球空洞说的演讲,并要求进行探险。当西蒙逝世后,他便不再谈论
地球空洞说了。很显然,雷诺兹曾试图自己去进行一场探险,但后果如何至今仍不清楚。(关于雷诺兹的资料很粗略并且互相矛盾:人们甚至没有一张他的照片。一些人认为他的目的完全是为了钱,他提出探险完全是在欺骗且最后下落不明。另一些人认为他试图自己组织一次探险但失败了,然后错过了1838年至1842年的大美国探险行动(Great U.S. Exploring Expedition),再后来,他就变得不为人知了。)
雷诺兹的行动导致了大美国探险行动,这一行动也被广泛地称作“威尔克斯探险”(Wilkes Expediton),雷诺兹没有参加这一探险,因为在号召此一探险时他遇到很多使他不快的事。
西蒙没有写任何书来表达他的思想,但别人有写:麦克布莱德在1826年写了《西蒙的同心球体理论》(Symmes' Theory of Concentric Spheres)一书。似乎,雷诺兹于1827年写了《美国季刊评论中关于西蒙的理论的评论》(Remarks of Symmes' Theory Which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Quarterly Review),这书是由一些分开的小册子组成的。1868年,W·F·里昂(W.F. Lyons)教授出版了《空洞地球》(The Hollow Globe)一书,提出了一个类似西蒙理论的理论,但没有提及西蒙的理论。此后,西蒙的儿子阿美利加(Americus)出版了《西蒙的同心球体论》(The Symmes' Theory of Concentric Spheres)一书,直接对西蒙的理论进行了记录。
20世纪初的
地球空洞说支持者威廉·里德(William Reed),于1906年写了一本名为《极地幻影》(Phantom of the Poles)的书。他提出了空心地球的观点,但不认为存在内壳和地心小太阳。
再后来,马歇尔·加德纳(Marshall Gardner)(这是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的化名)于1913年写了一本名为《一次去地内的旅行》(A Journey to the Earth's Interior)的书,1920年该书再版时内容扩充了。他认为地心有一个小太阳,他甚至制造了一个会运转的空心地球模型并且申请了专利(专利号:1096102)。加德纳没有提到里德,但提到西蒙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