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县传统舞蹈类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於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现仅存于青海同仁县年都户村。
关于“於菟”习俗的历史渊源,有楚风说、羌俗说、苯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民间也有多种说法。在青海省同仁县热贡地区当地人认为,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日为“黑日”,这时妖魔鬼怪纷纷出来作乱,所以要举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动,跳於菟也就是模仿老虎的动作,依此来驱逐妖魔,保佑太平。
在明清时期,土族人居住在黄河、湟水、浩门水流域的军事要塞,依山傍险,屯聚相保,自守甚严。解放初期,土族相对集中在互助、民和、大通、同仁、乐都等县和甘肃省的天祝、永登等县。
土族於菟舞居地之生态环境很似原生地,加之地处边远,很少受外界文明之干扰。使原生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存留,从而使传统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祭祀礼仪也随之得以保留,未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异。年都乎村的土族时至今依然继承着跳“於菟”舞的习俗,维系着他们的传统信仰、习俗、礼仪,这也就是土族跳“於菟”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土族於菟恢复了活动,土族於菟代表性传承人阿吾的年纪也不算太大,土族於菟代表性传承人阿吾不能不考虑这份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
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跳於菟有固定的程序。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选出来的七名男青年(两只大“於菟”和五只小“於菟”),集合于山神庙前,在严冬凛冽的寒风中脱去衣裤,图画虎豹斑纹于棵露的身体和四肢,并把头发扎起,装扮成“於菟”怒像。他们双手各持顶端贴有福旗的荆条棍,在巫师“拉瓦”主持下,通过诵读经文、跪拜二郎神与山神,然后由瓦拉一一灌酒,使虎魂附体于“於菟”。此时,这些不能再说话的“於菟”,在民众的心目中已将原有的人格转为现有的神格,而获得了驱鬼逐疫的能力。
随着一阵炸响的铁铳与鞭炮,五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师“拉瓦”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率领两个大“於菟”,边击鼓、锣边以缓步蹦跳姿态走街串巷,以荡涤游离于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另五名小“於菟”则早已或翻墙入院,或蹦跳于各户屋顶之上,进行驱魔逐祟。他们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驱鬼逐邪后,便吃掉或口叼户主事先准备好的生熟肉块,再继续从屋顶进入另家院落。有意思的是,这些“於菟”之必须从屋顶而不能从街门进入各家的原因,是民众怕游离于街巷的疫鬼会趁机溜入宅院作祟所致。但如果“於菟”愿从宅院大门出去,倒看作是把疫鬼带离家宅而无异议。仪式过程中,无论大小“於菟”,都将接受群众套在荆条棍上的圈饼,使之获得灵气。此外,一些患病者还主动仰于“於菟”必经之路上,等待“於菟”从身上跨过,以带走病魔获得痊愈。
表演时,观众们纷纷将圈圈馍扔向“於菟”们手持的树棍上,并串在树棍上,意为避邪,当鸣枪放炮於菟们飞奔村外河边时,土族群众欢呼四起,庆贺祛除妖魔。当於菟们在河边洗去全身虎纹时,巫师跪在河边高声诵经,焚烧纸钱,以示邪魔远离村寨。
服装特征
“於菟”舞是有七名土族男青年装扮成虎的模样表演,涂面作为服饰,即面部、身体均涂为虎豹纹。乐器为一鼓(单皮鼓)一锣,表演时舞者将头发在头顶一把扎紧,七人系着写有经文的白纸条,穿便裤,挽裤腿到大腿,露出腿部画有虎皮的斑纹,腰系布带,穿圆口布鞋,手持两米长树棍,棍端系有写着经文的白纸条。
音乐特点
“於菟舞”音乐以锣鼓点为主,“於菟舞”以及祭祀仪式以单面羊皮鼓及锣伴奏,虽然单一、缓慢,却伴随着“於菟舞”的全过程,具有一种神性与庄严感。其音乐调式调性也有一些讲究,即音调平和低沉,节奏徐级。
舞蹈动作
於菟舞,舞者均为男性,由七人表演,於菟舞以“前端腿跳”构成其舞蹈特色,表演风格狂放,是独特的土族祭祀舞蹈,表演时做前端腿跳、双椎棍跳的动作,以示虎威。舞蹈动律的跑、跳、吸腿垫步等拟虎动作为基本特征,於菟的舞蹈语汇与节奏相对单一,“垫步吸腿眺”是整个舞蹈的主干动作,因舞者双手持约两米长的树棍,所以上身及手势动作较为简单。腿部动作的跳跃幅度与动势,也与其舞蹈情绪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从“於菟”的舞蹈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原始拟兽舞在当代士族民俗活动中的形态表现。拟兽舞与原始人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於菟舞原始而古朴,是土族重要的舞蹈文化遗产,反映了土族传统文化风貌。
保扩“於菟”对展示族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和富性,增强上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觉具有较大意义。
传承现状
於菟舞系列民俗活动曾在隆务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传,现仅在年都乎村传承沿袭,且已处于濒危状态。
传承人物
阿吾,男,土族,1950年生,青海同仁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於菟代表性传承人,青海省同仁县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举办热贡艺术全国公益巡展,连续举办土族於菟等为主体的文化旅游节。
201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布政府令,於菟舞参与《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并施行。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仁县文化馆获得土族於菟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土族於菟”项目保护单位同仁市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日,都要举办跳於菟的祭祀活动。
2018年,在同仁县举办土族於菟节暨热贡冬季摄影采风活动。
2019年,在“西域胜境·神韵黄南”2019文化旅游活动新闻发布会中,於菟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荣誉表彰
2016年,土族於菟舞参与创作了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唐卡》。
2018年,土族於菟参与了“非遗大调查”等一系列活动。
2008年,阿吾代表於菟舞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轶事
於菟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属于古代楚国人对虎的方言称谓。於菟,虎的别称。至于青海土族跳“於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於菟”属于古代楚地巫舞,随明代军队戍边屯田而传入青海同仁之说,在汉人不断移民此地的过程中,一批拥有楚文化背景的汉人移民带来了“於菟”,并且一直流传至今;二是远古生活于青海的古羌人崇拜虎图腾的遗绪之说,青海自古就是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古羌族大多有崇虎的习俗,於菟是“古羌民族部落崇虎图腾的曲折反映,是古代羌文化的遗存;三是土族崇虎源于内蒙草原,随迁徙而带至同仁土族。
参考资料
土族於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