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是位于现今上海市徐家汇的一个历史遗址。据志书记载,明清两代流经今徐家汇的有三条河:
肇家浜、李漎泾(又名法华泾,在今
虹桥路)和
蒲汇塘,因河流淤塞而疏浚肇嘉浜、蒲汇塘,于是堆泥成阜,积在蒲汇塘河湾处,称土山湾。它的确切位置在
漕溪北路蒲汇塘路西北一带,原来那里都是农地。1853年青浦蔡家湾孤儿院迁至土山湾,到清同治三年(1864年),传教士将土山削平,设立土山湾孤儿院,其址为蒲西路448号。土山湾的出名,同天主教在上海的传布密切相连。土山湾旧址已转型为
土山湾博物馆。
土山湾曾经是上海的一个重要地标,从1864年到1934年这70年间,土山湾共收养孤儿约2500人,其建筑日益扩大。传教士在创设孤儿院的同时,创办了土山湾工艺厂。孤儿们在风琴作、图画间、印书馆、照相部、中西鞋作、五金部里学习木工、制鞋、成衣、雕刻、镀金、绘画、印刷、木版等。历史往往由于人们的一些不经意之举而增添无穷色彩,这个最初只是为了接纳孤儿工作习艺而设立的工场,却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一页。
中国近代不少新工艺、新技术皆发源于土山湾。19世纪 60年代,西班牙
范廷佐修士(Jean Ferrer)将在
董家渡的画馆迁至土山湾,教孤儿习素描、水彩、油画及版画。土山湾画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西洋美术的传授机构,从样式、方法上已具有前所未有的完备机制,使得欧洲油画以完整的技术体系第一次在中国出现。画馆延续数十年,经久不衰,涌现了
周湘、
张聿光、
徐咏青、
丁悚、
杭穉英、
张充仁、
刘海粟、
徐悲鸿等蜚声中外的画师,
任伯年也曾在此学习西画技巧,
土山湾画馆被徐悲鸿誉为“中国
西洋画的摇篮”。孤儿院的印刷部、发行所对外称
土山湾印书馆,先以活体铅字印刷,70年代使用石印工艺,是中国最早用石印术的场所,它的铜版、珂罗版和三色版等制版技术,在沪上居领先地位。1894年成立照相制版部,把照相铜锌版设备和技术引入上海。1913年采用照相排版技术。土山湾孤儿工艺厂制造的风琴、塑像、木雕、木刻、镶嵌画、彩绘玻璃等,市场声誉非常好,产品使用于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徐家汇地区的改造,原来红砖西式拱门建筑群的土山湾城区,遭受城市更新运动的严重侵蚀而面目全非。一些富有宗教文化内涵的老建筑,逐渐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连土山湾的地名,在徐家汇商业文化的强势推进下而逐渐湮没了。
2010年6月12日,中国第五个“
文化遗产日”之际,上海
土山湾博物馆宣告开馆,以实物、图文等多种展示形式,叙述“中国西洋画摇篮”土山湾与
世博会之间的百年渊源。
新近修复落成的珍贵“中国牌楼”,成为现场“镇馆之宝”,这座牌楼是1912年在外国修士葛承亮的指导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参展过三届
世界博览会,后流失海外近百年。2009年4月,中方和瑞典方面签定了土山湾牌楼的转让协议书,这座海外浪迹近百年的牌楼得以重归,并历经多时修复而焕发新生。
“中国牌楼”所落座的上海
土山湾博物馆,是利用
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建筑改建而成,展馆内设牌楼厅、
徐家汇厅、土山湾厅、传承影响厅。除了镇馆的“中国牌楼”外,还展出参加历届世博会的土山湾作品,以及土山湾在绘画、木工雕刻等方面的印迹等。
另外,上海
徐汇区文化局编著的《百年渊源——早期世博会的上海记忆》新书也于2010-06-13首发。《百年渊源》一书通过对上海老品牌的梳理,回顾了上海参与历届世博会的辛酸、兴奋与成功;并挖掘了被称为中西美术工艺摇篮的土山湾孤儿院鲜为人知的往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了土山湾与世博会的百年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