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楞严经》卷十七:“
如来 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天下节度、
防御使,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达情而已。自於州府圆融,不得科敛百姓。”
清
黄宗羲 《
与李杲堂陈介眉书》:“ 万充宗 传谕:以 高旦中 志铭中有两语,欲弟易之,稍就圆融。”
圆融一词,最早为天台宗所常用,署名
慧思大师所著的《大乘止观》中,论述“自性圆融”、“圆融无二”、“圆融无碍法界法门”。智者《
观音玄义》、《法华玄义》等著述中,多次出现“
法界圆融”、“三谛圆融”。圆融在华严宗哲学中更显重要,有“
六相圆融”、“圆融行布”、“
三种圆融”等说法。禅宗、真言、净土等诸宗著述中,也常见到圆融之说。
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
烦恼即菩提,曰
生死即涅盘,曰众生即
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丁福保..佛学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