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储备水平是指一国在一个时点上持有的国际储备额同一些
经济指标的对比关系。
简介
例如,一国的国际储备额同该国的
国民生产总值(
GNP)之比,国际储备额同
国际收支总差额之比,国际储备额同外债总额之比,国际储备额相当于几个月的进口额,等等。 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应根据其
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水平来确定。
国际储备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结合
国际收支状况,既保证本国最低限度
进口贸易总量所必需的
储备资产量(又称
经常储备量),又能满足在
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时可能出现的外贸需要量与其他国际支付所需要的储备资产量。
决定因素
就一个国家来说,什么样的国际储备水平才算是合适,目前并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统一标准。我们只能从一国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及其供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国际储备需求是指为了获取所需的国际储备而付出一定代价的愿意程度,具体而言,它是指持有储备和不持有储备的
边际成本二者之间的平衡。决定一国对
国际储备需求量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国际储备实际是一国对国外实际资源的
购买力。他们若得到利用,就可以增加国内投资和加快经济的发展。因此,一国持有国际储备,实际是将这些实际资源储备起来,牺牲和放弃利用他们来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
经济效益的损失,是持有国际储备的
机会成本,即使用国外实际资源的
投资收益率的损失。它表明一国持有国际储备所付出的代价。
但是,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中生息的
储备资产(在国外的
银行存款和外国政府债券)还会有一定的
利息收益。这样,一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便等于
投资收益率与利息收益率之差。这个差额大,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高;差额小,则表明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低。受
经济利益的制约,一国
需求国际储备的数量会同其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成相反方变化: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越高,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量就越少;反之亦然。
对外贸易状况包括一国的
对外贸易在其
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贸易条件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中的
竞争能力等。如果一个国家的
对外贸易在其
国民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它需要的国际储备就比较多;反之,则需要较少的国际储备。一个在
贸易条件上处于不利地位、其出口商品又缺乏竞争力的国家,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相反则需要较少的国际储备。
对外贸易状况之所以是决定一国需要国际储备多寡的重要因素,在于
贸易收支往往是决定其
国际收支状况的重要因素,而国际储备的最基本作用也是弥补
国际收支逆差。
美国
经济学家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总结了几十个国家的历史经验,并得出结论说:一国的国际储备额应同其进口额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应以40%为最高限,20%最低限。一般认为,一国持有的国际储备应能满足其3个月的进口需要。照此计算,储备额对进口的比率为25%。这即所谓的
储备进口比率法。
(3)借用外国资金的能力
一国借用国外资金的能力较强,其国际储备水平可低些,因为该国的
国际清偿能力,不致因其储备水平较低而降低;相反,则需要较高水平的国际储备。但是,应该指出,一国如果国际储备水平过低,就不具有较高的国际信誉,因而借用国外资金的能力也会降低。
一国在考虑其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量时,必须注意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因素对本国未来
国际收支的冲击;否则,必将陷入困境。为不致陷于困境,一国应该对这些冲击的类型和程度有正确的
预测。关于冲击的类型,如系短期性冲击,即发生暂时性
国际收支逆差,则只能依靠
经济调整,即实施开支变更政策和开支转换政策,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关于冲击的程度,各种因素对一国
国际收支冲击的概率和程度,影响着该国国际收支的稳定性,从而决定其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量: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概率的程度越大,国际收支越不稳定,从而需要的储备就越多;相反,则需要较少的储备。
一国实施
经济调整来解决长期性
国际收支逆差,会引发国内经济的震荡。这种震荡的剧烈程度,同
经济调整的强度与速度成正比关系,即:经济调整的强度与速度越高,经济震荡就越剧烈;反之亦然。但是,一国如在进行
经济调整时也运用国际储备,则可降低经济调整的强度与速度,从而能减轻经济震荡。这样,一国需要国际储备的数量,便同其进行
经济调整的强度和速度之间存有一定的替代关系:经济调整的强度与速度越低,需要较少的国际储备;反之,则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
当一国发生
国际收支逆差时,既不靠
外汇资金来融通,也不靠实施
经济调整来扭转,而是通过对外贸和外汇的
直接管制来扩大外汇收入和限制外汇支出,从而实现
国际收支的平衡。这些管制越严格,需要的储备就越少;管制越松,需要的储备就越多。当然,一国实行的管制越严格,就越反映该国国际储备的短缺。
在实行
固定汇率制度和稳定
汇率的
外汇政策条件下,为干预
外汇市场平抑汇率,对国际储备需要的数量较大;反之,则对国际储备需要的数量较小。
一国货币如果处于
储备货币的地位,它可以通过增加本国货币的对外
负债来弥补
国际收支逆差,而不需要较多的储备;反之,则需要较多的储备。
前面所述说明,确定一国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量是很复杂的,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应将上述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仅从某个因素来考虑是片面的。
鉴于确定一国
国际储备需求量的复杂性,
IMF曾采用几项客观标志来反映一国国际储备不足和对国际储备需求量增加的情况:第一,持续实行高
利率政策,这表明该国抑制
资本外流和吸引外资内流,以增加储备和满足对储备的需要;第二,对
国际经济交易加强限制,这主要是由于储备不足,而加强对
国际贸易与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第三,实施增加储备为目标的
经济政策,如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
紧缩银根的政策等;第四,
汇率的持续性不稳定;第五,储备增加的结构变化,如一国储备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向国外的借款,则表明该国储备不足。
一国的国际储备水平,不仅取决于它对国际储备的
需求量,而且还取决于其国际储备供给的数量。
黄金储备、
外汇储备、
普通提款权和
特别提款权这四项储备形式中,后两者是一国不能主动增减的。这是因为,他们都同份额紧密相连,而会员国缴纳给 IMF又以该国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在其经济实力无明显变化或在IMF未调整份额的情况下,该国持有的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就不会增减。这样,一国国际储备的增减,便主要取决于其黄金储备和
外汇储备的增减。
(1)黄金储备
一国
黄金储备增加,是通过
黄金的国内外交易实现的。就黄金的国际交易来说,
储备货币发行国若用本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该国的国际储备可随之扩大;非储备货币发行国只能用其
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购买黄金,其结果只能改变该国国际储备的构成,而不能扩大其国际储备。但是,若从黄金的国内交易来说,不论是
储备货币发行国,还是非储备货币发行国,
中央银行以本国货币在国内收购黄金,即所谓的“黄金
货币化”都可增大它们的黄金储备量。当然,靠这种办法来增加黄金储备量要受到黄金产量的制约。
一国增加其
外汇储备的渠道,首先是该国中央银行针对本国
货币升值所进行的抛售本国货币和收进外汇的
市场干预,其次是一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向国外借款,第三是
国际收支顺差。第三种渠道是一国增大其
外汇储备最稳定、最可靠的来源。由于
经常账户收支顺差往往是形成一国
外汇储备的主要因素,经常账户收支顺差便成为一国外汇储备的最主要来源。当然,
资本金融账户收支顺差也是一国
外汇收支的一项来源。但是,
资本金融账户收支顺差并不是一国外汇储备中最稳定、最可靠的来源,因为长期
资本项目收支顺差,如果没有新资本流入,发生外国资本抽回投资,就将消失;至于短期资本则具有转移不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