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城湖
颐和园昆明湖西堤西侧的湖泊
团城湖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西侧,泛称“西南湖”,因湖心岛上曾有一座城池形建筑而俗称“团城湖”。
名称由来
团城湖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西堤西侧,泛称“西南湖”,因湖心岛上曾有一座城池形建筑而俗称“团城湖”。其实这座建筑史称“治镜阁”,《日下旧闻考》中记为“圆城”:“畅观堂西北湖中为圆城,为门四,其上为治镜阁”。
据《颐和园史话》载:治镜阁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约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是一组圆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上层为佛殿,供奉铜无量寿佛。城堡共有内、外两重圆形城墙,外城直径59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各城门上方分别嵌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四字石额:“秀引湖光”、“豳风图画”、“清含泉韵”和“蓬岛烟霞”。城墙顶部四面分别建有一座观景敞亭,四座观景亭之间有六十间游廊连成一圈,四门外湖畔各建有一座临水码头。内重城墙直径为35米,四面与外重城墙相对也建有城门四座,门上石额也为乾隆皇帝御书,南为“南华秋水”,北为“北苑春山”,东为“辉朗东瀛”,西为“爽凝西岭”。内外两重城墙之间引湖水分隔,内外城门之间架四座石桥相连。内城顶部还建有一座三层的十字形楼阁,从下至上分别悬挂乾隆书写的“仰观俯察”、“得沧州趣”和“治镜阁”三方匾额,楼阁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楼的牌楼,南面东西两侧则对称建两座四方攒尖观景方亭。整体建筑造型独特,高大而雄伟,屹立于碧波荡漾的湖水之上,蔚为壮观。
因治镜阁呈圆形,俗称“圆城”,其所处的水域被称为“圆城湖”,湖心岛被称为“圆城岛”。清宫档案有关清漪园(颐和园)施工中的阶段性汇报中有“圆城”的字样,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圆城”被讹称成了“团城”,“圆城湖”也被讹称为“团城湖”。
开发建设
京密引水渠
团城湖是北京城的水源地,属一级水源保护区。上世纪60年代京密引水渠建成后,将密云水库的水引入团城湖,然后分流到城区,其日供水约120万立方米,占据全市城区日供水量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北京城区约65%的居民都在饮用团城湖的水。
团城湖调节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点确定在团城湖后,因其蓄水量有限,为此,2012年10月在团城湖南侧,即颐和园南墙外又破土开挖了一处湖泊。因其北邻团城湖,且有水道与之相通,故名“团城湖调节池”,也泛称“团城湖”。
团城湖调节池紧邻颐和园团城湖,总占地面积67公顷,由进水建筑物、调节池、分水口和管理设施四部分组成,总调蓄量将达151.3万立方米,是团城湖蓄水量的两倍多,接近一个昆明湖的容量。团城湖调节池连接密云水库和南水北调来水两大水源,建成后,会将“南水”、“北水”在一个池子里混合、匹配,进行酸碱度等的调和,再配送到各水厂,实现境外水、境内水的统调、联用。
此前,北京自有水源密云水库仅为“单向供水”,即密云水库的水只是通过团城湖流向各水厂,调节池建成后将实现“双路供水”。既有密云水库的北京自有水源,又有南水北调来水。当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出现突发事故,可紧急切换到密云水库,保证正常供水。在来水量与水厂用水量不吻合时,实施水量匹配。同时,团城湖调节池还承担反向供水的重任。如果密云水库的水不够,“南水”来京后可反向补充到密云水库,使后者不用再靠天“吃饭”。
生态环境
团城湖调节池不仅作用重要,而且周边景色秀美,水面宽阔。
自调节池2014年年底调入长江水以来,水质一直维持在二级。为了保护水源,管理处多措并举,通过封闭园区、病虫害物理防治等手段持续改善园区生态环境,这个此前由农贸市场变身的园区,由于水质环境都很“亲鸟”,目前一年四季都有鸟类落脚。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05 17:37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