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旋诗
汉语回文的体裁
汉语回旋诗,是汉语回文的一种体裁。回文,也写作“回文”、“回纹”、“回环”。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的形式在晋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种文体中被采用。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
简介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举例
最简单的回旋诗,就是一个诗句从头念到尾,再反着念回来就是一句诗。举个例子:香莲碧水动风凉日月长,这个句子用回文拆成七绝,就是这样: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日月长;长月日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摘自《极品家丁》)。它以字数尾代号,回文方法是:从1~7,从4~10.再从10~4,从7~1。这样有重复的地方,所以也叫回环诗!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喜欢的文字游戏。对联中也用应用,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是完全的首尾回文。比较好的下联有: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 。
复杂的回旋诗,如图1《四季回旋诗》。它的读法是:
到春来桃花儿开放,杜子美坐在了万花楼上,但只见游春的公子高歌唱:唱的是蔡伯 喈在那厢,赵五娘斜依门儿望。好悲伤,好酒的刘伶不久长。又想起,孔明到晚来掌上银灯,坐上了中军帐,看一部奇门书,为人立纪纲。细思量,抚琴的伯牙在何方?古往今来总何用终是南柯梦一场!
到夏来百花儿开放,李太白坐在了岳阳楼上,但只见避暑的公子高歌唱:唱的是郑元和那厢李亚仙斜依门儿望。好悲伤,贪色的纣王不久长。又想起,刘备到晚来掌上银灯,坐上了黄罗帐,看一部礼纪册,为人立纪纲。细思量,下棋的番葛在何方?古往今来总何用终是南柯梦一场!
到秋来菊花儿开放,陶渊明坐在了赏菊楼上,但只见赏菊的公子高歌唱:唱的是李三郎在那厢,杜十娘斜依门儿望。好悲伤,爱财的石崇不久长。又想起,关羽到晚来掌上银灯,坐上了青沙帐,看一部春秋传,为人立纪纲。细思量,读书的子建在何方?古往今来总何用终是南柯梦一场!
到冬来梅花儿开放,孟浩然坐在了黄鹤楼上,但只见寻梅的公子高歌唱:唱的是张君瑞那厢崔莺莺斜依门儿望。好悲伤,好气的周瑜不久长。又想起,张飞到晚来掌上银灯,坐上了虎皮帐,看一部兵战册,为人立纪纲。细思量,善画的王维在何方?古往今来总何用终是南柯梦一场!
法语回旋诗
法语回旋诗(Rondelet),又叫短回旋诗,是一种法国诗体。回旋诗与五行打油诗(Limerick)等属于轻体诗(light verse),以幽默讽刺为重要特征。
短回旋诗由一个七行诗节构成,只有两个韵,其中,第三行和第七行与第一行完全相同,是迭句(refrain)。其韵式为AbAabbA(A代表迭句的韵)。如无名氏的《我的归属》:
Hearing your voice
The future is so much grander
Hearing your voice
Every morning I rejoice
No more am I a bystander
I look to you my commander
Hearing your voic
(Anolymous: I Belong)
听到你的声音,
感到未来多么美好。
听到你的声音,
每天早晨充满欢欣。
我不再只是无关紧要,
还望你为我指路开道,
听到你的声音。
又如无名氏的《留在身后》:
Feeling the pain
You should have seen but you were blind
Feeling the pain
Emptiness will drive you insane
Only memories to remind
Of how we used to lay entwined
Feeling the pain
感到疼痛,
你本可看见可你失明。
感到疼痛 ,
精神空虚使你发疯 。
只有记忆让人想起,
我们曾经如胶似漆
感到疼痛。
(Anonymous:Left Behind)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8 16:58
目录
概述
简介
举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