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宝珍,字玉玺,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出生于
河北省
青县新集镇的一个贫农家庭,自幼丧母,家中祖辈都是回民。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不到十岁的回宝
珍随父亲闯关东来到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后落户长春。
回宝珍饺子已有近百年历史,老长春人恐怕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与全聚德等老字号不同,回宝珍少了些许华贵与派头,却多了几分平易近人。正对着大门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讲述着回宝珍的历史。从
回宝珍饺子馆的创建到发展;从生意兴隆到公私合营后的
惨淡经营;从1994年个人承包到如今分别在长通路、亚泰大街、汽车厂东风大街开有三家分店,老字号回宝珍重新焕发出活力。
说到长春的老字号,就一定要说到回宝珍。在长春市长通路上,一家看似普通的店面,挂着一块黑底镶金边烫金字的招牌,这里就是
回宝珍饺子馆。
时间在一刻不停地改变着一切,鲜亮的招牌慢慢失去光泽,周围拔地而起的楼群将老旧的店铺淹没,经营者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为沉着老练的中年人……所有东西都仿佛一张老照片在褪色、泛黄。当我们轻轻拂去近百年的积尘,最先透出历史厚重包裹的,仍是当年那一缕饺香。
1920年,23岁的回宝珍与别人合伙在哈尔滨市的道外五道街开了一个炒菜馆,生意清淡。当时在他们的炒菜馆对面有一个“保府马家饺子馆”,生意兴隆。不知有什么奥秘,让两个离得如此近的饭馆生意相差如此悬殊,为了探个究竟,回宝珍扮成顾客亲自到“保府马家饺子馆”进行观察和品尝,果真感到饺子馅味道不一般。
当时,“
保府马家饺子馆”调馅师刘子清因着急用钱,想向掌柜预支一百元工钱,却被老板数落了一顿,刘子清一气之下辞了职。回宝珍闻讯后,主动聘请刘子清为本店调馅师,不仅立即预支一百元工钱,还答应给他较高的工钱。刘子清也十分讲义气,把自己家祖传选肉、调馅绝招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回宝珍。回宝珍的饺子馆生意一天天火了起来。
1924年,已做了四年饺子的回宝珍已
颇有心得,加之生意红火,日子过得虽劳累,倒也衣食无忧。正在这是,一个噩耗传来——回宝珍的哥哥因病去世。回宝珍送走了一位亲人的同时,却也让他的饺子从此在长春落地生根。
原来,回宝珍的哥哥当时在长春永春路小剧场附近开了一家炒菜馆,回宝珍料理完哥哥的后事,被迫离开哈尔滨,接替哥哥在长春的产业。第二年春,他关闭了炒菜馆,把铺面迁到新民胡同,开起“回记饺子馆”。用
刘子清教的方法调馅,又根据顾客要求适当做了改进,如精肉、净菜,花椒水有一定的比例,包出来的饺子个头均匀,皮薄边小,馅大细嫩。以其价格平和,热情服务,讲究实惠和信誉,“回记饺子馆”很快在长春叫响,并迅速声名远扬。
三四十年代,回宝珍的饺子馆所在的新民胡同当时为市中心,是全市最繁华的地段。南来北往的旅人、客商都到这里去吃上一盘饺子,喝上半斤烧刀子,一饱这“东北第四宝”的口福。说到东北三宝连小孩子都能说出来,那这“东北第四宝”又是什么呢?原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有一年,香港一个大公司总裁邹高杨先生到长春来订购
人参、
鹿茸、
貂皮等特产,闲下来时无意中吃到了回宝珍的饺子,吃完后觉得非常好,于是他马上作了一首诗:“北回再思回,三宝增一宝;传真更是真,情深意尤深。” 从此,“东北第四宝”的称号就传了出去,所以很多外地的商人来长春后,除了要带回一些东北三宝,还一定不能少了亲口品尝一下这“东北第四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