⑵杜甫七六二年离开草堂,七六四年始归,前后搭三年。《
礼记·曲礼》:“离坐离立,毋往参焉。”郑玄注:“离,两也。”是说两人相并而坐,相并而立。按小松有四,两两作对,故得云“离”,以松拟人,所以说“立”。
⑽松树成长甚慢,不及待而姑待之,故曰“聊待”。偃盖张,枝叶四布如伞盖之张,古松如此。《
抱朴子》:“天陵偃盖之松。”
⒀此句是说不要去矜羡千载之后四松高盖蟠空的雄姿,如今暂时相赏,便足为送老之资了。
仇兆鳌注:“惨澹,萧森之状。”以上为第二段,四松已成了作者诉说怀抱和身世之感的知己。
这首诗和《
草堂》一首都是作于公元764年春。当年三月间
杜甫自阆州率领妻子再回到成都草堂。由于性格的契合,杜甫极爱松柏,往往把它们看成良师益友。这四棵小松是他开始经营草堂时向一位姓何的要来的,因为是他自己亲手栽培的,花过一番心血,所以对之特别有情。当他避
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时,还念念不忘这四棵小松,如《
寄题江外草堂》云:“尚念四小松,蔓草易拘缠。霜骨不甚长,永为邻里怜。”此刻四松别来无恙,他的欣喜是可想见的。但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飘飘然,一想到苦难的人民,他的喜悦便变为慨叹了。
(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
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