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成立于1935年的研究所
创建于1935年,现设有10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室),包括成都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及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该所以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豆类等粮油作物育种,以及品种资源创新、耕作栽培新技术和薯类加工等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2004年在全国农林科研单位科技竞争力排序第一名;2007年全国农业科研单位(含中央单位)排名15位。
科研团队
作物研究所现有职工119人,其中研究员14人,副研30人,博士17人,硕士25人。设有 6 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室,国家玉米改良成都分中心及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测试(成都)分中心设置在作物所。
研究方向
作物研究所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薯类、豆类等粮油作物育种,以及耕作栽培新技术、品种资源创新等研究与开发工作。
研究成果
“九五”以来,共承担国家、部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重点项目15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资助5000多万元。1978年以来获科技成果奖150余项,其中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9项,省特等奖1项,部省一等奖10项,部省二等奖41项。申报国家专利29项,获得国家专利22,申请品种权保护42个,品种权授权14个。186个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国家审定21个。本所与27个国家和6个国际性科技组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在薯类加工新技术和设备的研究推广方面,开发了薯类中小型淀粉加工、精制淀粉加工、薯类系列小食品加工和薯类全粉及其应用产品的加工技术与设备,并在国内外成功地进行推广。其中,薯类淀粉产地加工中小型设备具有投资小、加工量大、风险小、适合与精深加工结合的特点,已在国内40多个县(市)和国外成功地推广500余台套设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在总结生产现状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对甘薯马铃薯等资源进行精制淀粉、特色膨化小食品、快餐粉丝、全营养粉等系列产品的综合加工和深加工新技术与设备,其中包括精制淀粉、快餐粉丝、变性淀粉深加工、低温真空油炸、烘焙膨化、挤压膨化、外加温粉丝、涂布成型粉丝和废水废渣利用技术与设备等,对促进我省薯类生产和产业化加工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积极开发了果蔬、粮食等其他农副产品加工新产品,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在科技成果方面,我所先后在薯类加工技术与设备方面获得了一项四川省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两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五项国家专利。
企业荣誉
1996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研开发综合实力“百强研究所”;
1997年被省科技厅授予“四川省先进科研单位”一等奖;
200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2004年度,在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对全国省属所级农林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排序中名列第一;
2007年在农业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我所排名第十五;
2011年在农业部“十一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评估中排名7位。
2020年6月,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党委获得四川省直机关表彰为省直机关先进党组织。
2021年3月,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
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广方面
我所已成功地向国内外进行薯类淀粉、粉条、小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输出,与国际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薯类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形成了技术与配套设备结合、产前与产后加工结合的面向国内外的薯类加工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体系。
对外服务的同时积极引进资源
消化吸收新技术。我所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英国自然资源研究所(NRI)、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德国农业行动组织(GAA)、荷兰弗里斯兰省(Fryslan)等国际组织成功地进行了长期合作,在薯类资源、脱毒薯、种薯繁殖与生产、加工技术设备等方面进行了长期交流、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在马铃薯精制淀粉加工方面,将与荷兰合作开发年产10000-20000吨的精制淀粉项目与配套设备,结合薯类淀粉的初加工和精加工,采用无废水的循环水处理新技术和高效精制设备,对废渣进行循环利用,并与粗淀粉加工和变性淀粉深加工相结合,具有高效、节能、节水、环保的特点,将使薯类加工技术和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1 19:34
目录
概述
科研团队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