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足
汉语词语
四神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
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种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四如意足的梵文叫作catvāra ṛddhi-pādāḥ,是得神胜如意的四种定,名为神足,又可称作为神妙的、神奇的力量,但其真正的意思是有四种神妙的脚,是以定为足。如意足,是神用自在、自由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愿、意志,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约制内心的烦恼,不会表现成为不善的动作及语言。
一般人修习禅定,目的是希望入定,在定中,自然不造恶及不善业,暂时不起烦恼、痛苦,然而并未能从潜在的烦恼随眠中真正解脱出来,出定之后,瞋怒骄慢等心还是存在。若依佛法道品的次第修行,由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继续修习增上,便能达到如《大智度论》卷十九所云:“行者如是得四念处实智慧,四正勤中正精进,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小弱,得四种定,摄心故,智、定力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这也就是说在三十七道品次第之中,四念处、四正勤的修习,重点在于智慧增多,定力则不足,故须再以修习四如意足的禅定,方能使得行者的智力与定力相等,所以称之为如意,所愿皆得故。
又云:“问曰:四念处、四正勤中已有定,何以故不名如意足?答曰:彼虽有定,智慧、精进力多,定力弱故,行者不得如意愿。”这也就是说,在修习四念处、四正勤中,虽也有定,但以智慧精进之力为多,定力较弱,所以不得如意愿故。
四如意足,亦名四种三摩地,《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云:“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以欲、勤、心、观,四增上力,所得三摩地。以观慧及禅定之力,将烦恼由粗而细,逐层伏断。三摩地即是定、等、持、一境性。下面即依《瑜伽师地论》来介绍四种三摩地: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
欲三摩地
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是时,纯生乐欲,生乐欲已,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起一境念;于诸善法自性因缘,功德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修习故,触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随眠:梵语anus/aya,巴利语anusaya。为烦恼之异名。烦恼随逐我人,令入昏昧沉重之状态;其活动状态微细难知,与对境及相应之心、心所相互影响而增强(随增),以其束缚(随缚)我人,故称为随眠。】
欲增上力,就是有个意愿、期待、希望,想要如何才能得定。首先,就要对治种种不善的烦恼心,看看这个烦恼是真的有吗?它的本性又是什么?如果知道它只是一种虚妄的妄念,不是实在的,那为什么还要有烦恼呢?执着自己的烦恼心,反而变成了麻烦,只有不断地观察自己的心,知道所有一切的妄念,无非烦恼。也就是观察恶法及善法的自性因缘,使得妄念越来越少,到最后达到心念的统一,称为“起一境念”、“住一境念”,而得远离“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勤三摩地
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过去未来现在,所缘境界,能顺所有恶不善法,能顺所有下中上品烦恼缠中,其未生者为令不生,其已生者为令断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行彼所缘,于彼境界自性因缘,过患对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于诸所有恶不善法,现行诸缠,能令远离,而未永害,烦恼随眠。”
勤增上力,又叫精进增上力。过去的已经过去,不要再去管它;未来的还没有来,让它不要产生;现在有的妄念,不执着它,赶快停止。这个名为“能”调“顺所有恶不善法”,也是“能”随“顺所有”“烦恼缠”缚。这个时候的心,只有清净的一念境,必须不断地观察现在这一念,停在现在这一念上。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能够这样不断地练习,即使还没有达到《金刚经》过去现在未来三心不可得程度,但是方向相同。从有间歇的一念,成为持续的一念,便是“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住此“心一境性”,便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不过尚未永除“烦恼随眠”。
心三摩地
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复策发诸下劣心,或复制持诸掉举心,又时时间修增上舍,由是因缘,于诸所有恶不善法,若能随顺恶不善法及诸善法,若能随顺所有善法自性因缘,过患功德,对治出离,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心增上力,即是持心不昏、不散、不掉举,名为奢摩他。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念不断观察自己的心,是否有掉举等的现象,发现了马上要舍。此即是随顺一切恶法及善法,如理审察其自性因缘,或为过患、或为功德,或对治、或出离,便能得三摩地而住于“一境念”,而发起“一境性”。此三摩地,虽能远离所有恶不善法及现行诸缠,亦尚未能永除“烦恼随眠”。
观三摩地
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若于能顺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复于能顺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为如理。如是远离彼诸缠故,及能生起诸缠对治,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所有恶不善法,皆不现行。便自思惟:我今为有现有恶不善法,不觉知耶?为无现无恶不善法,不觉知耶?我今应当遍审观察。彼由观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观察,断与未断,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触证,心一境性。由是因缘,离增上慢,如实自知:我唯于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一切随眠心得解脱;我唯获得及已修习,诸缠对治,定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获得及未修习,随眠对治。”
观增上力,观是观察审思的意思。观察自己是否正在用功,随顺一切恶法,为不如理,随顺一切善法,为如理。远离诸缠,对治诸缠,皆由如理思惟,如是反覆遍审观察,便能得三摩地,便是能“住一境念”,而“触证心一境性”,“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增上慢”心。故其自知,唯于现行诸缠,心得解脱,未于一切“随眠”,心得解脱,尚须修习,对治一切随眠之法。
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又云:“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远诸缠,复为永害一切一切恶不善法,诸随眠故,及为修集能对治彼诸善法故,便更生起乐欲策励,广说如前修四正断,加行道理。”
四如意足,即四种三摩地,虽能以之远离恶不善法的现行诸缠,尚未永除一切恶不善法的诸种随眠,必须更生乐欲策励,修集对治此等随眠的诸种道品。
四神足 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定(三摩地):1、欲神足(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由想得到神通的意欲之力发起近下;2、勤神足(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由不断止恶进善力发起的定;3、心神足(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由心念之力发起的定;4、观神足(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由观想佛理之力发起的定。“断行成就”是要修行者断除一切障碍三摩地的不善等法,从而转进修习三摩地行,即用欲、勤、心、观四法来引发和修证这四种三摩地。欲等四法,求定称心、趣定自在,故又称“四如意足”。佛教认为,修行这些禅定,可得神通变化如意自在的能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6 18:4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