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善根位
佛学术语
修行阶位之称。又称四善根、四加行位。即暖法(us!ma-gata)、顶法(mu^rdha^na)、忍法(ks!a^nti)、世第一法(laukika^gradhar-ma)四者。‘善’指见道之无漏智,此四者乃发无漏智之根本,故称‘善根’。此四善根系顺趣于见道之无漏决择智者,因此又称顺决择分。又与小乘之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等三贤位合称七加行,或称七方便。
分类
小乘认为,于见道以前,观四谛及修十六行相时,有此四种善根位。兹分述如下︰
(1)暖法︰又称暖位,指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净、妙、离四行相,观道谛而修道、如、行、出四行相。盖暖系如火之前相,而此位之善根如火能烧烦恼薪,可比拟为无漏圣道火之前相,故称暖法。
(2)顶法︰又称顶位,指前者暖善根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乃动摇不安定之善根(即动善根)中最为殊胜者。恰如人之顶,故称顶法。此位亦具观四谛及能具修十六行相。
以上暖、顶二法,其善根可动,进则起入忍法、世第一法(此二法其善根不动,无退堕),退则虽造恶业烦恼,堕恶趣,然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盘。
(3)忍法︰又称忍位,即顶善根至成满时所生的善根。此善根于忍可四谛理中最胜,又于此位能忍而不退堕恶趣,故称忍法。又,此忍法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同于前之顶位,具观察三界四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中品则渐次减略其行相与所缘(此称减缘减行),乃至仅存二念之作意,而思惟欲界苦谛之境。上品唯一行一刹那,即单修欲界苦谛之一行相
(4)世第一法︰又称世第一位,指生于上忍位之无间的善根,如忍法之上品,缘欲界苦谛而修一行相,唯一刹那。此善根于有漏世间系最胜,故称世第一法。从此位无间入见道,生无漏圣道。
此四善根位皆以修慧为体,四静虑、未至及中间等六地为所依。《俱舍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9·120a)︰‘如是四种皆修所成,非闻思所成,唯等引地故。(中略)此四善根皆依六地,谓四静虑、未至、中间。欲界中无,阙等引故。余上地亦无,见道眷属故。又无色界心不缘欲界故,欲界先应遍知断故,此四善根能感色界五蕴异熟。’
皈依界地
然而关于四善根所依之界地,《大乘义章》卷十一谓小乘诸部间有异说。如︰
(1)依尊者达摩多罗所说,暖等善根唯色界摄,以色界中有遍缘智,能观上下四圣谛故。而无色界中无遍缘智,不能观下四圣谛,故非无色界摄;欲界则一向无定,不得依之修习起善根,故亦非欲界摄。
(2)尊者瞿沙之说,谓暖等是欲界及色界摄,非无色界。以欲界亦有六禅定,可依之修起,色界则如上记所述,故四善根摄于欲界及色界。
(3)僧祇部谓是三界摄,认为欲界有禅定,色界有遍缘智,无色界能具观四谛,故为三界摄。
类别的关系
大乘唯识家,则于菩萨十回向之满位立此四善根,谓于此位当修四寻思四如实智之观,依此而观能、所取为空。盖凡所取之境虽多,但不出名、义、自性、差别等四者,观此四者假有实无,先空所取之境,称为四寻思。观能所遍非有,称为如实智;此智乃定力所发,有明得、明增、印顺、无间四定。其关系如下︰
(1)暖位︰谓依菩萨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所取之名、义、自性、差别等四法为空无。此即见道无漏智火之前相,故称暖位。
(2)顶位︰谓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即于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而有,实不可得。此为寻思位之极,故称顶。
(3)忍位︰谓依印顺定,发下品如实智,于前无所取决定印持,更观能取为空无,于无能取中亦顺乐忍。此即发印可智,故称忍。
(4)世第一法︰谓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印可决定所取与能取二者为空无。此为异生有漏法中最胜者,故称世第一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3 22:58
目录
概述
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