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是由
田沁鑫执导,
雷恪生、
秦海璐、
陶虹、
辛柏青、
朱媛媛、
黄磊、
殷桃等主演的话剧,于2010年10月30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首演。
剧情简介
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一声炮响,拉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也彻底打乱了北平城里小羊圈胡同平静的生活。乱世之下,勤劳本分的城市平民的生活每况愈下:拉车的小崔、唱戏做票友的小文夫妇、热心的李四爷、与奶奶相依为命的程长顺等,他们的遭际各有不同,却都在逐渐丧失着最基本的尊严与希望。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钱诗人受到战乱的波及家破人亡,而这却促使钱默吟抛弃了知识分子的儒弱慵懒,成为了一个铮铮铁骨的斗士。
与之恰成对比的,是那些借乱世上位的投机分子。冠晓荷大赤包夫妇就是这其中活得精彩滋润的一对,而这并没有得到冠家其余成员的认可。祁家是小羊圈胡同最本分平和的人家,面对变乱,家庭成员也凸现出迥异的派别立场。祁老爷子的三孙瑞全离家抗日音信全无;次孙瑞丰在妻子的怂恿下在伪政府中谋到美差;长孙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他在“尽孝”与“尽忠”之间因不能两全而徘徊,挣扎着,同贤妻韵梅维持着一家老小生计。祁老爷子能否守住四世同堂的理想、能否过上八十大寿,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悬念。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来源.)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
幕后制作
《四世同堂》改编自老舍同名长篇小说,该小说曾两次被翻拍为同名电视剧,被改编成话剧尚属首次。导演田沁鑫从小在北京长大、有一半满族血统、和老舍先生都是正红旗,他将老舍的小说改编成话剧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两个心愿,一是要全力展现北京的胡同文化,二是要让华人观众通过该剧看到1949年之前中国人的“家国情”。
原著小说的改编难度大,因为老舍其它作品环境更为固定,而《四世同堂》则是流动的胡同风情画,需要将原著小说中85万字浓缩到2万字2个多小时的舞台上呈现。中国国家话剧院等几家主办单位拿到版权后,整整筹备了两年才正式建组。
原著小说篇幅过长,而且时间跨度是8年抗战史,导演田沁鑫只能去粗取精。话剧界做老舍的话剧是有传统的,基本都采用三幕式,所以导演也采用了三幕式,用了原著中第一部《惶惑》、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
导演田沁鑫对于剧本的修改时间就将近一年,为了更好的改编剧本,剧组还邀请了老舍的长女舒济和长子舒乙担任文学顾问。
为了在同一个舞台上真实再现小羊圈胡同的三户人家屋里屋外,舞美设计的门窗墙壁和桌椅,都有轮子可供推动。不动时,剧中三户人家的大门分列左中右,需要把其中一户乃至两户人家的屋内详情“展开”之际,演员就一边演戏,一边根据剧情需要一位推着墙壁,另一位同时进门,第三位则安排桌椅,忙碌间继续不着痕迹地把戏进行到底。
为营造一个属于北京记忆的听觉空间,《四世同堂》在话剧创作中加入“听觉设计”的概念,邀请专业的声响工程师来展现属于北京特有的听觉记忆,比如叫卖、鸽哨、童谣等。
获奖记录
演出信息
主创单位
演出场次
上座率
截至2010年12月26日,《四世同堂》从2010年10月30日在台湾首演开始,先后在台北、深圳、上海、南京等9个城市演出20场,时间跨度达2个月之久,巡演总票房过700万元,共有近35000多名观众到场观看《四世同堂》演出,平均上座率近90%,其中台北、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观众上座率超过90%。
作品评价
《四世同堂》这部长达3个小时的北平人民史诗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斗转星移之间尽显苍凉悲壮之美,欢笑之中哀乐重重。导演田沁鑫导演用了大量矛盾尖锐的群戏鲜活再现了老舍85万字下的平民浮世绘,将北平各阶层小人物的思想变迁和挣扎困顿刻画的淋漓尽致、发人深省。卷帙浩繁的原著被田沁鑫导演变成话剧之后,家的概念更强烈和突出,故事更紧凑更严密,冲突更集中更激烈,高潮迭起。节奏的快慢急缓,情绪的悲欣交集杂糅在一起,观众很快进入了情绪,变得哭笑不得,笑中带泪。因为作品人物的广泛代表性,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可以响应、痛斥、激昂的情绪点(新浪娱乐评)。
《四世同堂》不是人们预先设想中的那般宏大,也并非一如昔日的电视剧那般满是国恨家仇的悲愤之情,观众看到的更像一部充满了辛辣讽刺和调侃的《醒世恒言》。该剧全篇并未强调悲愤,但却处处可见导演田沁鑫心中的悲愤。田沁鑫单刀直入,从开头到结尾,处处皆是坚守的祁家与势利的冠家为人处世的鲜明对比。钱默吟、小崔等各色人物一个不少,观众却用不着等着他们慢慢出场,而是看到一幅节奏紧凑的众生相。因此,《四世同堂》的动人之处无需多言(《北京娱乐信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