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齐时地名,今河北省
南和县。
南和:“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
南和县志》(光绪十九年王立勋重修本)。
嘉禾县,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
李元度重修《
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
桂阳县北有
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
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
“嘉禾”,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也。东汉
许慎《
说文》云:“禾,
嘉谷也。以二月而种,八月始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王充《
论衡·讲瑞篇》云:“嘉禾生于
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如
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
中国古今地舆志,以“嘉禾”为地名年号者,时见于史志;然而以炎帝神农之“嘉禾”名县者,惟有当今郴州所属之
嘉禾县也。
明属
桂阳、
临武县地。
崇祯十二年(1639)始置嘉禾县,县治设禾仓堡。崇祯十六年(1643),
张献忠占领长沙、
衡州,其部属胡尚月、胡圣华、朱衣点进驻桂阳、
临武、
蓝山。嘉禾为刘新宇起义军余部占领。清顺治四年(1647)平南王尚可喜占领桂阳州,献忠领兵转移,嘉禾入清版图。次年,南明永明王袭取嘉禾。顺治九年,明兵败走,嘉禾复归清,属衡州府。雍正十年(1732),嘉禾属
桂阳直隶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撤销府州建制,嘉禾直属湖南省
衡永郴桂道。民国27年属湖南省第八
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湖南设10个行政督察区,改原第八区为第三区,嘉禾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嘉禾隶属
郴县专区。1950年11月改名
郴州专区;1952年11月并入
湘南行政区;1954年7月恢复郴县专区;1960年复名郴州专区;1979年3月改名湖南省
郴州地区;1995年改名湖南省
郴州市,隶属关系不变。
民歌之乡嘉禾。 其中
嘉禾伴嫁歌,为
嘉禾县所独有,反映了嘉禾这片土地上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曾被收入《
中国民歌》、《中国歌谣集成》50多首民曲、电影《
芙蓉镇》及湖南卫视、央视分别摄制了《嘉禾恋歌》、《嘉禾伴嫁》、《悠悠嘉禾伴嫁歌》等电视剧,同时,2003年被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根据嘉禾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嘉禾县共减少3个乡级建制,现辖普满乡,珠泉、晋屏、行廊、坦坪、塘村、龙潭、广发、袁家镇、石桥9个镇,总面积699.05平方千米,总人口42.70万人。
朱熹故里建阳市为福建省14个县级市之一,位于福建省北部山区,
武夷山南麓,总人口33.77万人,面积3383平方公里,通行
闽北方言建瓯话,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东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析建安(今建瓯)
桐乡地置建平县。西晋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更名为建阳县。南宋景定元年(1260),建阳县唐石里(黄坑)水稻丰产,并发现“一本15穗”的稻穗,农民称其为佳禾稻,于是地方官员即上报朝廷,景定帝闻讯予以嘉奖,被称为“嘉禾稻”,并诏改
建阳县为“
嘉禾县”,达26年之久。由此,建阳有“嘉禾之乡”和“闽地米粮川”的美誉。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
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嘉兴是新石器时代
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
槜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
由拳县、海盐县,属
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吴国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
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
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赤乌五年(242)改称嘉兴。两晋、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隋朝开凿
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析
嘉兴县东境及
海盐、
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
华亭县。唐代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国在嘉兴设置开元府,嘉兴从此自苏州分离出去,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明弘治《
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1911年11月7日,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废府存县,改称
嘉禾县,后复称嘉兴县。1921年8月初,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