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由原油蒸馏的煤油馏分经精制加工,有时还加入添加剂制得,也可由
原油蒸馏的重质馏分油经加氢裂化生产。分宽馏分型(沸点 60~280℃)和煤油型(沸点150~315℃)两大类,广泛用于各种喷气式飞机。煤油型喷气燃料也称航空煤油。喷气燃料产量,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喷气式飞机的发展而急剧增长,已远超过航空汽油。中国于1961~1962年用国产原油试制成功航空煤油并投入生产。
为喷气燃料的能量特性,是指单位体积燃料完全
燃烧时释放的净热量,为
燃料的质量发热量与其密度的乘积。严格说,它对用于导弹(冲压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石油燃料才有决定意义。体积发热量对飞行器的航程有重要意义,其值大表示
航程也可以远。提高燃料密度是增大其体积发热量最有效的途径,例如:
密度为845kg/m3(体积发热量约36×103MJ/m3)的燃料与密度为780kg/m3(体积发热量约为33×103MJ/m3)的燃料相比,在同样载油体积条件下,可使飞行器多载约9%的
能量。
它是燃料低温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指燃料在冷却时形成烃类结晶而在温度升高时又消失的温度,在大多数国家的喷气燃料规格中采用。喷气燃料要求冰点低,对高空长时间飞行用的燃料应低于-50℃(短时间飞行的可不高于-40℃)。还有与冰点的作用相同、但定义不同的指标结晶点,它指燃料冷却时最初出现烃类结晶时的温度,比冰点的测定值低1~3℃,为中国、苏联及东欧各国采用。中国近年来开始采用冰点取代结晶点。
现今喷气飞机用的燃料的密度最高为 845kg/m3;导弹用的合成烃类燃料的密度可高达920~1060 kg/m3。当然,后者不是一般的石油蒸馏过程所能达到的,而是一些特殊结构的合成燃料。体积发热量大的燃料习惯上又称高密度燃料。
喷气燃料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变化的质量指标有胶质、
酸度及
颜色等。胶质和酸度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其中含有少量不安定的成分,如烯烃、带不饱和侧链的芳香烃以及非烃等。喷气燃料质量标准中对实际胶质、碘值以及硫、硫醇含量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储存条件对喷气燃料的质量变化有很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当温度升高时,燃料氧化的速度加快,使胶质增多及酸度增大,同时也使燃料的颜色变深。此外,与空气的接触、与金属表面的接触以及水分的存在,都能促进喷气燃料氧化变质。
当飞行速度超过
音速以后,由于与空气
摩擦生热,使飞机表面
温度上升,油箱内燃料的温度也上升,可达100℃以上。在这样高的温度下,燃料中的不安定组分更容易
氧化而生成胶质和沉淀物。这些胶质沉积在热交换器表面上,导致冷却效率降低;沉积在过滤器和喷嘴上,则会使过滤器和喷嘴堵塞,并使喷射的燃料分配不均,引起燃烧不完全等。因此,对长时间作超音速气行的喷气燃料,要求具有良好的热安定性。
喷气燃料的热安定性主要取决于其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喷气燃料中的饱和烃生成的沉淀物很少,而加入芳香烃后沉淀物就成十倍地增多;而燃料中的胶质和含硫化合物也会使其热安定性显著变差,使产生的沉淀物量大大增加。